黄精药材是什么?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黄精药材是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重要药材之一,应用历史逾两千年,其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民间亦有“仙人余粮”“太阳草”等美誉,足见其滋补价值。

黄精药材是什么

植物来源与分布

黄精的基源植物主要有三种,均分布于我国温带至亚热带地区,生长环境多为林下、灌木丛或山坡阴湿处,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 滇黄精:主产于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植株较高大,根茎呈结节连珠状,表面淡黄色,肉质肥厚,味甜,当地常以“大黄精”称之。
  • 黄精: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根茎呈鸡头状或结节状,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质地较硬,味略甜,又称“鸡头黄精”。
  • 多花黄精: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根茎呈块状或结节状,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略呈半透明状,味甜,品质较优,市场流通量较大。

三种黄精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均作为黄精药材的法定基源,其功效与应用基本一致,仅因产地和生长环境差异,在有效成分含量和药效强度上略有区别。

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黄精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该书将其列为上品,记载“黄精,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奠定了其作为滋补类药材的地位,历代医籍对黄精的论述不断丰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称其“可方家所用,甚益人”,并常以黄精、枸杞配伍服食以求长寿;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黄精的形态、炮制方法及功效,指出“黄精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晒乃可食,本经上品,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并记载了“服食法”和“治病法”,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及养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民间对黄精的喜爱更添几分传奇色彩,相传唐代道士叶法善常服黄精,年至百岁仍面色红润、步履轻捷;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创制的“黄精膏”,至今仍是民间常用的滋补方剂,这些记载不仅体现了黄精的药用价值,也反映了中医“药食同源”“治未病”的养生理念。

药材性状与鉴别特征

黄精药材的性状因基源植物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结节状、鸡头状或块状,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有环节及须根痕,质硬韧或稍柔韧,断面呈角质样或颗粒状,味甜,以下为三种黄精的主要鉴别特征:

黄精药材是什么

品种 药材性状 断面特征 主要分布
滇黄精 根茎呈连珠状或结节状,长5-10cm,直径1-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横环纹及须根痕 类白色,角质样,半透明 云南、贵州、四川
黄精 根茎呈鸡头状或结节状,分叉较多,长3-8cm,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有细皱纹 淡黄色,颗粒状,角质化程度较低 东北、华北、陕西
多花黄精 根茎呈块状或结节状,不规则形,长4-12cm,直径2-4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突起的须根痕 黄白色,角质样,略呈半透明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优质黄精应具备“色黄、味甜、质润、无霉变”的特点,常见伪品如姜形黄精(百合科竹根七属植物的根茎)或薯蓣科薯蓣的根茎,其性状与黄精相似,但断面无角质样,味苦或有辛辣味,需注意鉴别。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黄精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主要含多糖、皂苷、黄酮、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生物活性。

主要化学成分

  • 多糖类:黄精多糖(Polygonatum polysaccharides)是其核心活性成分,含量可达10%-15%,由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单糖组成,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
  • 皂苷类:如黄精皂苷A、B、C等,属于甾体皂苷,具有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活性。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 其他成分:含赖氨酸、苏氨酸等17种氨基酸,以及锌、铁、硒等微量元素,以及黏液质、淀粉等,共同发挥滋补作用。

药理作用

  • 增强免疫功能:黄精多糖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免疫低下有显著改善作用。
  • 调节血糖与血脂:黄精多糖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同时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抗氧化与抗衰老:黄酮类和多糖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完整性,延缓组织器官衰老。
  • 保护心血管:皂苷类成分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抗疲劳与抗应激:黄精提取物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降低血乳酸含量,提高肝糖原储备,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

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炮制方法

黄精生品具刺激性,易引起咽喉不适,需经炮制后入药,传统炮制方法以“九蒸九晒”为主,即取净黄精,反复蒸制(每次2-3小时)至黑润,晒干至不黏手,反复9次,使药性由偏滋腻转为平和,补益作用增强,现代炮制工艺还包括酒炖、蜜炙等,如酒黄精(用黄酒炖制)可增强补益肝肾作用,蜜黄精(用蜂蜜拌蒸)可增强润肺止咳之效。

临床应用

  • 脾胃虚弱:黄精性平味甘,能补脾气、益脾阴,常配伍党参、白术、山药等,用于治疗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如“黄精四神汤”(黄精、党参、茯苓、炒白术)。
  • 肺虚燥咳:黄精入肺经能润肺燥,常配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用于治疗干咳少痰、咽喉干燥,如“黄精润肺饮”(黄精、沙参、百合、玉竹)。
  • 肾精亏虚:黄精能益肾精,常配伍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等,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须发早白,如“黄精枸杞膏”(黄精、枸杞子、桑椹)。
  • 消渴症(糖尿病):黄精多糖可调节血糖,常配伍天花粉、生地黄、麦冬等,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如“黄精消渴方”(黄精、黄芪、山药、天花粉)。

资源现状与栽培利用

由于黄精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逐年增加,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已大幅减少,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易危(Vulnerable)物种,人工栽培已成为黄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主要栽培技术包括:

  • 繁殖方式:以根茎繁殖为主(分切根茎带芽眼1-2节),种子繁殖因生长周期长(需3-4年)较少采用。
  • 田间管理:喜阴湿环境,需搭遮阳网;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蚜虫等,需综合防治。
  • 采收加工:栽培3-4年后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烘干,即得生黄精,再按炮制方法加工成制品。

除药用外,黄精作为药食同源材料,开发出黄精糕、黄精粉、黄精酒、黄精茶等多种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既拓展了应用场景,也促进了产业发展。

黄精药材是什么

相关问答FAQs

Q1:黄精适合哪些人群食用?哪些人不适合?
A:黄精性平味甘,药食同源,适合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中老年人、病后或产后体虚者,以及糖尿病(属气阴两虚)、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作为滋补调理食品,但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 脾虚湿盛、腹胀便溏者(黄精滋腻,易加重湿气);② 咳嗽痰多、胸闷者(滋腻碍湿,可能加重痰湿);③ 外感发热、实热证者(补益类药材可能“闭门留寇”,影响外邪疏散);④ 对黄精过敏者;⑤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Q2:长期服用黄精会有副作用吗?如何正确服用?
A:正常剂量下,长期服用黄精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或不当服用可能引起副作用,如腹胀、腹泻(因黄精含多糖,过量刺激胃肠道)、头晕(部分人群对滋腻药材不耐受),正确服用需注意:① 控制剂量:日常保健每日10-15g(干品),入药遵医嘱(一般10-30g);② 炮制后服用:生黄精需蒸晒后使用,避免刺激咽喉;③ 辨证使用: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者适用,实证、热证不宜;④ 间断服用:长期服用可间隔1-2周停药3-5天,避免滋腻过度,若服用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市场蛇价格近期为何波动剧烈?供需变化还是市场炒作影响?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如何有效治疗尿路感染?疗效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