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又名公丁香、丁子香,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既是中药材,也是重要的香料。
来源与性味归经
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有引种栽培,其药用部位为花蕾,通常于花蕾由绿变红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后入药,性辛、温,气味芳香,归脾、胃、肺、肾经,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能温中散寒,又能降逆止呕,还能温肾助阳,为温里药的代表性药物之一。
功效与应用
-
温中降逆,止呕止痛
丁香善于温中散寒,降逆止呕,适用于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常与生姜、半夏配伍,增强温胃止呕之效;若治胃寒脘痛,可配高良姜、吴茱萸,共奏散寒止痛之功,现代临床常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寒证者,缓解胃脘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温肾助阳,散寒暖宫
丁香性温入肾经,能温肾助阳,散寒暖宫,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女子宫寒不孕等症,常与肉桂、附子、淫羊藿同用,增强温肾壮阳之力;若治宫寒痛经、月经后期,可配当归、川芎、艾叶,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
温经止血,外用杀虫
外用丁香可温经止血,治疗虚寒性出血,如便血、崩漏等,常与炮姜、艾叶炭配伍,其挥发油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外用可治疗癣疮、痈疽,或研末敷脐,治疗小儿泄泻。
现代研究与化学成分
丁香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占14%-21%),其中丁香油酚(70%-90%)为核心成分,另有乙酰丁香酚、β-石竹烯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化学成分 | 主要作用 |
---|---|
丁香油酚 | 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抗炎、抗氧化、局部麻醉 |
乙酰丁香酚 | 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肠痉挛、镇痛 |
挥发油 | 驱虫(抑制蛔虫活性)、抗溃疡、保护胃黏膜 |
丁香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便秘等症状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
-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十九畏”中记载“丁香畏郁金”,二者不宜同用。
- 用量控制:内服煎汤用量一般为1-3克,不宜过量,过量易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
- 炮制与储存:宜阴干保存,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挥发油散失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丁香和母丁香有什么区别?
答:丁香(公丁香)是丁香树的花蕾,呈研棒状,气芳香浓郁,味辛辣;母丁香是成熟果实,呈长椭圆形,气味较公丁香淡,功效相似但药力稍弱,临床应用中,公丁香以温中降逆为主,母丁香偏于温肾助阳,常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问:日常可以用丁香泡水喝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健康人群偶尔用少量(1-2克)丁香泡水可温中散寒,但不宜长期饮用,脾胃虚寒者可适量搭配生姜、红枣,但热性体质(易上火)者、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需避免使用,若饮用后出现口干、咽痛等不适,应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