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又名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中经典的祛风通络、止痉要药,首载于《本草纲目》,因其“透骨搜风,定惊止搐”的功效,历代医家多用于治疗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等重症,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炎、镇痛、抗惊厥、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材来源与性状鉴别
白花蛇的来源明确,仅指银环蛇的幼蛇,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撑开腹部,盘成圆形,用文火烘干或晒干而成,其性状特征是鉴别真伪的关键,具体如下(见表1):
表1 白花蛇药材性状鉴别要点
| 鉴别部位 | 特征描述 |
|----------|----------|
| 头部 | 头部与颈部区分不明显,呈椭圆形,眼小,瞳孔圆形,鼻鳞两片,鼻孔直立,颊鳞1枚,眼前鳞1枚,眼后鳞2枚,头顶鳞片光滑对称。 |
| 体长 | 体长15-30cm,直径0.3-0.8cm,尾细长,约占全长的1/5。 |
| 背部 | 背部灰黑色或黑褐色,有白色环纹60-80个,环纹窄而整齐,每个环纹由3-5片鳞片组成,环纹间距1-2个鳞片,幼蛇环纹尤为明显。 |
| 腹部 | 腹部黄白色或浅灰褐色,鳞片较大,略呈六边形,尾腹面鳞片单行。 |
| 质地 | 质地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骨质类白色,可见脊椎骨的肋骨突起。 |
| 气味 | 气微腥,味微咸。 |
真品质地坚实,环纹整齐,色黑白分明;伪品(如赤链蛇幼蛇、王锦蛇幼蛇等)常环纹宽窄不均,鳞片粗糙,或有棱线,或头部特征不符,需仔细鉴别。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花蛇性味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其核心功效为“祛风通络,止痉,攻毒散结”,具体应用如下:
祛风通络,止痛
白花蛇性善走窜,透骨搜风,尤善治疗风湿顽痹、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症,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夹湿侵袭经络,导致气血阻滞,关节屈伸不利,白花蛇能深入经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常配伍独活、威灵仙、防己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白花蛇酒”,用于治疗中风偏瘫、手足麻木、风湿痹痛。
息风止痉,定惊
白花蛇入肝经,能息风止痉,定惊安神,适用于肝风内动或外风引动肝风所致的抽搐、惊厥,如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常配伍全蝎、蜈蚣、钩藤等,以增强息风止痉之力;治疗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可配伍天麻、僵蚕、蝉蜕等,如《外科正宗》中的“玉真散”。
攻毒散结,消肿
白花蛇能攻毒散结,用于治疗麻风、疥癣、痈肿、恶疮等症,如治疗麻风,配伍苦参、白鲜皮、大风子等,以祛风攻毒;治疗疮疡肿毒,配伍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炮制方法与饮片规格
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其药效和毒性,历代医家重视炮制,现代以净制和酒炙为主:
净制
取原药材,除去头、鳞片及内脏,洗净,干燥,净制后的白花蛇可直接用于内服,多入丸、散剂。
酒炙
取净制白花蛇,用黄酒润透,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100kg白花蛇,用黄酒20-30kg,酒炙能增强通络、散结的功效,并降低其毒性,多用于煎剂。
饮片规格:呈圆盘状,头居中,尾卷于内,背部黑褐色,有白色环纹,腹部黄白色,质韧,气微腥,味微咸,酒炙后表面微黄色,略有酒气。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白花蛇的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化学成分
- 蛇毒成分:含神经毒素(α-银环蛇毒素、β-银环蛇毒素)、心脏毒素、磷脂酶A2等,其中神经毒素是主要毒性成分,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但经炮制后毒性降低,低剂量时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 蛋白质与氨基酸:含多种蛋白质(如蛇毒类凝血酶)、游离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酸),以及微量元素(锌、铁、钙等)。
- 其他成分:含三磷酸腺苷(ATP)、胆碱、溶血素等。
药理作用
- 抗炎与镇痛:白花蛇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关节炎肿胀;其蛇毒成分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对化学刺激和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抑制作用。
- 抗惊厥与镇静: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低剂量时能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延长巴比妥类药物的睡眠时间,对士的宁、戊四氮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
- 免疫调节: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 抗肿瘤:蛇毒中的心脏毒素和磷脂酶A2对多种肿瘤细胞(如肝癌、肺癌)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应用与配伍举例
白花蛇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惊风抽搐、疮疡肿毒等症,常根据病情配伍使用:
风湿痹痛
- 配伍:白花蛇6g,独活15g,威灵仙12g,秦艽10g,甘草6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中风后遗症
- 配伍:白花蛇10g(研末,冲服),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地龙12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白花蛇分2次冲服。
-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行痹,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手足麻木。
小儿惊风
- 配伍:白花蛇3g(研末),全蝎2g,蜈蚣1条,钩藤6g,天麻5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白花蛇研末分2次冲服。
- 功效:息风止痉,定惊安神,适用于小儿急惊风,症见四肢抽�、角弓反张。
使用注意与禁忌
白花蛇有毒,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 用量:内服煎剂,每次3-6g;研末吞服,每次1-1.5g,不宜过量。
- 禁忌:孕妇禁用(其活血通络作用可能引起流产);血虚生风者慎用(性温耗伤阴血);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 毒性反应:过量服用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若出现中毒,需立即停药并抢救(如洗胃、吸氧、使用呼吸兴奋剂等)。
- 炮制:必须经过净制或酒炙,降低毒性后使用,生品不宜内服。
储存方法
白花蛇药材应储存于干燥、通风处,防霉、防蛀、防潮,可密封保存,内放干燥剂(如硅胶、生石灰),定期检查,若发现霉变或虫蛀,需及时晾晒或用硫磺熏蒸(注意控制硫磺用量,避免残留)。
相关问答FAQs
Q1:白花蛇与蕲蛇有什么区别?
A:白花蛇与蕲蛇均为传统祛风药,但来源、性状、功效侧重不同:①来源:白花蛇为银环蛇幼蛇,蕲蛇为蝮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除去内脏的干燥体;②性状:白花蛇体小(15-30cm),背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60-80个,环纹整齐;蕲蛇体大(50-150cm),背部灰褐色,有“方胜纹”(由“V”形斑纹连接),尾部有“佛指甲”;③功效:白花蛇偏于透骨搜风、止痉,善治惊风、抽搐;蕲蛇偏于祛风通络、定惊,善治风湿顽痹、中风偏瘫,二者常配伍使用,但白花蛇毒性更强,用量更宜谨慎。
Q2:白花蛇的用量是多少?为什么不能过量使用?
A:白花蛇内服煎剂常规用量为3-6g,研末吞服1-1.5g,每日1次,因其含有神经毒素等毒性成分,过量服用会导致中毒:神经毒素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引起呼吸肌麻痹,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甚至死亡;过量还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历代医家强调“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或过量使用,炮制后虽能降低毒性,但仍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