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吊蓝草,又名吊竹梅、红竹草、紫吊竹梅等,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的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常生于山谷阴湿处、林下或沟边,也有人工栽培作为观赏或药用植物,其名称中的“吊蓝”形象地描述了植株茎蔓细长、悬垂生长的特性,叶片因富含花青素而呈现紫绿相间的斑纹,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在民间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
从形态特征来看,吊蓝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茎肉质,多分枝,常匍匐或下垂,长可达1米以上,节处易生根,新芽从节部萌发后向下生长,形成垂吊的枝条,叶片互生,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叶面深绿色或紫绿色,具银白色或淡黄色纵条纹,叶背紫红色,叶柄短而具槽,整体色彩鲜艳,是常见的室内观叶植物,花小,生于叶腋,聚伞花序,花瓣3枚,淡红色或紫红色,花期在夏秋两季,观赏性较强,但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全草,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在性味归经方面,吊蓝草性凉,味甘、微苦,归肺、肝、肾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凉能清热,味甘微苦可解毒、利湿,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化痰止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咳血、衄血、尿路感染、水肿、痢疾、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民间常取鲜品捣烂外敷,用于治疗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或煎水内服,缓解热淋、血淋等湿热病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吊蓝草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其全草含有黄酮类、酚类、氨基酸、多糖、有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酚类成分则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发挥抗菌消炎的功效;其利尿作用可能与含有的钾盐有关,能促进体内多余水分代谢,改善水肿症状,临床应用中,吊蓝草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配伍,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增强疗效;外用时,可单用或与地榆、白及等止血药同用,用于外伤出血的止血。
关于用法用量,内服时,煎汤常用量为15-30克,鲜品可用至30-60克,因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外用时,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清洗创面,现代制剂中,也有将其提取制成喷雾剂、药膏等,用于皮肤感染或炎症,使用时需遵循医嘱,避免过敏反应。
以下是吊蓝草的基本信息整理:
项目 | |
---|---|
科属 | 鸭跖草科吊竹梅属 |
药用部位 | 全草 |
性味 | 凉,甘、微苦 |
归经 | 肺、肝、肾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化痰止咳 |
常用主治 |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尿路感染、水肿、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过敏体质者遵医嘱 |
相关问答FAQs
Q1:吊蓝草和常见的观赏吊兰有什么区别?
A:吊蓝草(吊竹梅)与观赏吊兰(百合科吊兰属)虽名称相似,但科属、形态及功效均不同,吊蓝草为鸭跖草科,茎肉质、下垂,叶片紫绿相间,具清热解毒等药用功效;而吊兰为百合科,叶丛生、线形,全株为绿色,主要作观赏,药用价值较低,部分记载称其可润肺止咳,但应用较少,两者可通过叶片形态和茎的生长方式区分:吊蓝草叶片有斑纹,茎节处易生根;吊兰叶片细长无斑纹,根呈肉质纺锤形。
Q2:吊蓝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不建议长期过量饮用吊蓝草泡水,吊蓝草性凉,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尤其脾胃虚寒者更应避免,若需用于调理身体,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即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慎用,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少量试服,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再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