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材大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草药材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检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应用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历代医籍对中草药材的记载不断丰富,形成了庞大的药材知识体系,现代研究中,中草药材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一步被阐明,其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及疾病预防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将按功效分类,介绍常见中草药材的特性与应用,并辅以表格汇总,便于系统理解。

中草药材大全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风寒、风热等表证,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适用于风寒感冒,代表药材有麻黄、桂枝、紫苏;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适用于风热感冒,代表药材有薄荷、菊花、柴胡。

  • 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用法煎服,3-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禁用。
  • 薄荷:性味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用法煎服,3-6g,后下;或含服,体虚多汗者慎用。
  •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寒热往来、感冒发热、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用法煎服,3-9g,解热生用量宜大,疏肝解郁宜醋炙。

表1:常见解表药汇总
| 药材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 麻黄 | 辛、微苦,温 | 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
| 桂枝 | 辛、甘,温 | 心、肺、膀胱经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风寒感冒,关节痹痛 |
| 薄荷 | 辛,凉 | 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头痛目赤 |
| 菊花 | 甘、苦,微寒 | 肺、肝经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 风热头痛,肝阳上亢 |

清热药:清除热邪,治疗里热证

清热药适用于里热证,包括实热证和虚热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虚热五类,代表药材有石膏(清热泻火)、金银花(清热解毒)、生地(清热凉血)、黄芩(清热燥湿)、地骨皮(清虚热)。

  • 石膏:性味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用法煎服,15-60g,打碎先煎;或煅用外治湿疹烫伤,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 金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用法煎服,10-30g;或泡茶饮,脾胃虚寒者慎用。
  •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用法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表2:常见清热药汇总
| 药材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 石膏 | 甘、辛,大寒 | 肺、胃经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高热烦渴,肺热咳喘 |
| 金银花 | 甘,寒 | 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痈肿疔疮,热毒血痢 |
| 生地 | 甘、苦,寒 | 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入营血,阴虚发热 |
| 黄芩 | 苦,寒 | 肺、胆、脾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温泻痢,肺热咳嗽 |

补益药:补益正气,调理虚证

补益药用于治疗气、血、阴、阳虚证,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代表药材有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枸杞(补阴)、肉苁蓉(补阳)。

中草药材大全

  • 人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主治气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心神不安,用法煎服,3-9g,宜文火另煎兑服;或研末吞服,反藜芦,五灵脂畏人参,实热、气滞、湿热者禁用。
  • 当归: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用法煎服,5-15g,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酒制可增强活血之力,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慎用。
  • 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内热消渴、虚劳咳嗽,用法煎服,6-12g,可泡茶、熬膏或入丸散,外感实热者不宜用。

表3:常见补益药汇总
| 药材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脾、肺、心经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 气虚欲脱,脾虚食少 |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
| 枸杞 | 甘,平 | 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 |
| 鹿茸 | 甘、咸,温 | 肾、肝经 |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

活血化瘀药:活血行气,化瘀通络

活血化瘀药主要用于血瘀证,如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等,代表药材有川芎、丹参、红花、桃仁。

  • 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痹心痛、头痛风湿痹痛,用法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1.5g,阴虚火旺者慎用。
  • 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主治月经不调、癥瘕积聚、胸痹心痛、热病烦躁、疮疡肿毒,用法煎服,10-15g,活血化瘀宜酒制,反藜芦。

表4:常见活血化瘀药汇总
| 药材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 川芎 | 辛,温 | 肝、胆经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月经不调,头痛风湿 |
| 丹参 | 苦,微寒 | 心、肝经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 胸痹心痛,月经不调 |
| 红花 | 辛,温 | 心、肝经 |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 痛经闭经,跌打损伤 |

其他类药材简介

除上述类别外,中草药材还包括化痰止咳平喘药(如半夏、杏仁)、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平肝息风药(如钩藤、天麻)等,各类药材针对特定病证发挥作用,共同构成中医药治疗的核心资源。

中草药材的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避免盲目使用,药材的炮制方法(如炒制、蜜炙、煅烧)会影响其药效,需在专业指导下合理配伍与使用。

中草药材大全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材是否可以自行搭配使用?
A1:不建议自行搭配使用,中草药材的配伍需遵循“君臣佐使”原则,考虑药材的性味、归经及相互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自行搭配可能因药不对证或配伍不当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

Q2:如何辨别中草药材的真伪?
A2:辨别中草药材真伪需结合外观、气味、质地及专业检测方法,正品黄芪断面有“菊花心”,味甜而带豆腥气;伪品可能无此特征,或气味苦涩,可通过看颜色(如枸杞色暗红者为佳)、摸质地(如茯苓断面细腻)、闻气味(如薄荷清凉)等经验判断,但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显微鉴定或理化检测,避免购买掺伪或劣质药材。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黄河药材市场的特色药材种类、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 上一篇 今天
颈椎病用药材?哪些能缓解疼痛与不适?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