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六淫、内伤脏腑,外感咳嗽多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所致,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表证;内伤咳嗽则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生痰、肝火犯肺、肺阴不足等),内生病邪扰肺或肺脏自虚,起病缓,病程长,易反复,多无表证,治疗咳嗽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先辨外感内伤,再明寒热虚实,方可对症用药,以下从常见证型出发,介绍治咳嗽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外感咳嗽常用中草药
(一)风寒咳嗽
典型症状:咳嗽声重,气急,痰白稀薄或泡沫状,伴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核心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代表草药:
- 麻黄: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嗽、气喘,常配伍杏仁(增强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药性),用量3-6g,煎煮时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损失),体虚、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 紫苏:性温,归肺、脾经,功能发汗解表、行气和胃,适用于风寒咳嗽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可单用煎水或配伍生姜、陈皮,用量6-10g,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 生姜:性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适用于风寒咳嗽兼有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头痛),可捣汁冲服或煎水加红糖,用量3-5g,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盗汗)者慎用。
(二)风热咳嗽
典型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痰黄黏稠或咳痰不爽,伴咽痛口渴、头痛身热、微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核心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代表草药:
- 金银花: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咳嗽伴咽喉肿痛、发热,可单用泡茶或配伍连翘、薄荷,用量10-15g,脾胃虚寒(腹痛、腹泻)者不宜长期用。
- 连翘: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风热咳嗽伴扁桃体肿大、肺热咳嗽,常与金银花、牛蒡子配伍,用量6-12g,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用。
- 薄荷:性凉,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适用于风热咳嗽伴咽痛、头痛,可含服或后下(避免挥发油损失),用量3-6g,体虚多汗者慎用。
(三)燥热咳嗽
典型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咳出,伴咽干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核心病机:燥热伤肺,肺失滋润。
代表草药:
- 桑叶:性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适用于燥热咳嗽伴头痛、目赤,可单用泡茶或配伍杏仁、梨皮,用量6-10g,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
- 杏仁:性微温,归肺、大肠经,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适用于燥热咳嗽、干咳无痰,需打碎入药(有效成分更易溶出),常配伍桑叶、川贝母,用量6-10g,便溏(大便稀溏)者慎用。
- 梨皮:性凉,归肺、胃经,功能清肺润燥、生津化痰,适用于燥热咳嗽、口干咽燥,可煎水或与梨肉同煮(如“冰糖炖梨”),用量15-30g,脾胃虚寒者不宜单用。
内伤咳嗽常用中草药
(一)痰湿咳嗽
典型症状: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黏稠易咳,伴胸闷脘痞(胃脘胀闷)、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核心病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
代表草药:
- 半夏:性温,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适用于痰湿咳嗽伴恶心、呕吐,需姜制(降低毒性),常配伍陈皮、茯苓,用量5-10g,阴虚燥咳(干咳无痰)、出血者禁用。
- 陈皮:性温,归脾、肺经,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痰湿咳嗽伴胸闷、腹胀,可单用泡茶或配伍半夏、生姜,用量3-10g,气虚(乏力、自汗)、燥咳者不宜用。
- 茯苓:性平,归心、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适用于痰湿咳嗽伴脾虚食少、便溏,常与半夏、陈皮配伍(如“二陈汤”),用量10-15g,虚寒精滑(遗精、滑精)者不宜用。
(二)痰热咳嗽
典型症状:咳嗽痰多黄稠,或痰中带血,伴胸胁胀痛、咳时引痛、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核心病机: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代表草药:
- 黄芩:性寒,归肺、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适用于痰热咳嗽伴肺热(发热、咳黄痰)、咯血,可配伍瓜蒌、浙贝母,用量3-10g,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
- 瓜蒌: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适用于痰热咳嗽伴胸痛、痰黏难咳,瓜蒌皮偏于化痰,瓜蒌仁偏于润肠,用量10-15g,不宜与乌头同用。
- 浙贝母:性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适用于痰热咳嗽伴瘰疬(淋巴结核)、肺痈(肺脓肿),常与黄芩、连翘配伍,用量5-10g,不宜与乌头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肺阴虚咳嗽
典型症状: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伴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核心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濡润。
代表草药:
- 沙参:性微寒,归肺、胃经,功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阴虚咳嗽伴咽干、口渴,可单用煎水或配伍麦冬、玉竹,用量10-15g,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 麦冬: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肺阴虚咳嗽伴心烦、失眠,常与沙参、百合配伍(如“沙参麦冬汤”),用量10-15g,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用。
- 百合:性微寒,归心、肺经,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用于肺阴虚咳嗽伴失眠、心悸,可煮粥或配伍川贝母(润肺止咳),用量10-30g,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不宜用。
治咳嗽中草药辨证应用归纳表
证型 | 典型症状 | 代表草药 | 核心功效 |
---|---|---|---|
风寒咳嗽 | 咳嗽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 | 麻黄、紫苏、生姜 | 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
风热咳嗽 | 咳嗽频剧,痰黄黏稠,咽痛口渴,微恶风 | 金银花、连翘、薄荷 |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
燥热咳嗽 | 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少津 | 桑叶、杏仁、梨皮 | 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
痰湿咳嗽 | 咳嗽反复,痰多白黏,胸闷脘痞,食少便溏 | 半夏、陈皮、茯苓 | 燥湿化痰,健脾理气 |
痰热咳嗽 | 痰多黄稠,胸胁胀痛,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 | 黄芩、瓜蒌、浙贝母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肺阴虚咳嗽 | 干咳少痰,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 | 沙参、麦冬、百合 |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咳嗽时能否自行服用中草药?
解答:不建议自行服用,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咳嗽的证型不同,用药差异极大,风寒咳嗽需用温性药物(如麻黄、生姜)散寒,若误用于风热咳嗽(痰黄、咽痛),会加重热象;痰湿咳嗽需燥湿化痰(如半夏、陈皮),若用滋阴药物(如沙参、麦冬)则会助湿生痰,导致咳嗽迁延不愈,部分草药(如麻黄、半夏)有禁忌证(高血压、体虚者慎用),自行用药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建议先由中医师辨证,再遵医嘱用药。
问题2:中草药治咳嗽多久见效?
解答: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体质及用药是否对症而异,外感咳嗽(风寒、风热、燥热)病程较短,若辨证准确,一般用药3-5天可缓解症状(如咳嗽频率降低、痰量减少);内伤咳嗽(痰湿、痰热、肺阴虚)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病程较长,需调理1-2周或更长时间(如痰湿咳嗽需健脾化痰,肺阴虚需养阴润肺),若用药3-7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如发热不退、痰中带血),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