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白微”,后世多称“白薇”,其性寒,味苦、咸,归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温病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症的治疗。
来源与产地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辽宁、河北、安徽、湖北、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即可入药,以条粗壮、断面色类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薇性寒,味苦、咸,寒能清热,苦能降泄,咸能软坚,入胃、肝、肾经,长于清透虚热、凉血除蒸,兼能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功效主治
- 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身热夜甚、舌绛烦渴,或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等症,如《本草纲目》言其“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常配伍生地、玄参、丹皮等增强凉血之力,代表方如《千金要方》白薇汤(白薇、当归、人参、甘草),治产后阴虚发热、烦渴不安。
- 利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可配伍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如《证治准绳》白薇散(白薇、车前子、石韦)治血淋。
- 解毒疗疮:适用于痈疽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内服外用均可,单用捣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
药理作用与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薇含白薇新苷、白薇醇、挥发油、强心苷等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解热降温:白薇提取物对实验性发热动物有显著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调节体温中枢有关。
- 抗炎与免疫调节:所含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并对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伴随的低热。
- 利尿与心血管保护:白薇煎剂有显著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及电解质排出;其强心苷类成分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
- 抗菌与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白薇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孕妇慎用,因其有通利之性,可能引起胎动;过量服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需严格遵医嘱。
白薇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别名 | 白微、薇草、骨美、白马薇、软白薇 |
来源 | 萝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咸;归胃、肝、肾经 |
功效 |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
主治 | 温病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孕妇慎用;过量致胃肠道反应 |
相关问答FAQs
问:白薇和银柴胡都治阴虚发热,两者有何区别?
答:白薇与银柴胡均能退虚热,但功效侧重不同,白薇性寒,味苦咸,不仅退虚热,还能凉血、利尿、解毒,适用于阴虚发热兼血热或热淋者,如温病热入营血或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性微寒,味甘,专长于退虚热、除骨蒸,无凉血利尿之功,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疳,尤其小儿疳热,药性较平和,无寒凉伤胃之弊,二者常配伍使用(如青蒿鳖甲汤中配银柴胡,清骨散中配银柴胡),可增强退虚热之效。
问:白薇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答:白薇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脘腹冷痛、食欲不振、便溏等;白薇含强心苷类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律失常等风险,若需长期用于阴虚发热等慢性病证,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益气温阳药(如党参、白术、干姜)以制约其寒性,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心电图,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