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传统采药的重要时节,此时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根茎类药材积累养分,花类药材含苞待放,全草类药材鲜嫩多汁,是采收的黄金时期,但采药需遵循“应季、适量、可持续”原则,结合药材生长特性和药用部位,科学采收,既能获得优质药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根茎类药材:早春采挖,根深药效足
根茎类药材在秋冬或早春采挖最佳,此时植物地上部分尚未萌发或刚萌发,养分集中于根部,有效成分含量高,是春季采药的重点。
-
丹参
生长环境:多生于山坡林缘、溪边旁、路旁湿润处,适应性强,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时间:早春2-3月,地上茎未萌发时,此时根部肥壮,丹参酮、丹酚酸等有效成分积累充分。
药用价值: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月经不调等症。
注意事项:野生丹参资源近年减少,采挖时建议优先选择种植基地,避免过度采挖破坏生态;挖取后需洗净、晒干,或切片干燥储存。 -
桔梗
生长环境:喜凉爽湿润气候,生于山地草坡、林缘、灌丛中,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佳。
采收时间:春季萌芽前(3-4月)或秋季,春季采挖的根部肉质饱满,皂苷含量高。
药用价值:根部入药,能宣肺、利咽、排脓、祛痰,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等症。
注意事项:桔梗根部较深(可达20-30cm),需用锄头或铁铲从侧方挖掘,避免直接切断根部;采挖后趁鲜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以免内部变黑。 -
柴胡
生长环境:耐寒耐旱,生于草原、林缘、山坡草地,我国北方地区资源丰富。
采收时间:早春发芽前(3月)或秋季,春季采挖的根部柴胡皂苷a、d含量较高。
药用价值:根(北柴胡)或全草(南柴胡)入药,可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肝郁气滞等症。
注意事项:北柴胡与南柴胡形态相似,需区分:北柴胡根较粗、质硬,南柴胡根较细、质软;采挖时保留部分根部,利于野生资源再生。
花类药材:含苞待放,花香药效佳
春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花类药材需在含苞待放或初开时采收,此时芳香物质和有效成分处于峰值,药效最佳。
-
辛夷花
生长环境:木兰科望春玉兰的花蕾,生于温暖湿润的山坡、林间,以河南、陕西等地种植最为集中。
采收时间:早春2-3月,花蕾未开放时,呈毛笔头状,此时挥发油含量最高。
药用价值:花蕾入药,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过敏性鼻炎等症。
注意事项:采收时需轻轻摘取花蕾,避免损伤花枝;晒干前需用温水略烫,去除表面绒毛,以免刺激咽喉。 -
槐花
生长环境:豆科槐树的花,生于路旁、庭院、山坡,我国南北广泛栽培。
采收时间:春季4-5月,花初开时呈米白色或淡黄色,此时芦丁含量最高。
药用价值:花及花蕾入药,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高血压、头晕目眩等症。
注意事项:槐花易氧化变色,需及时摊薄晾晒,避免堆积发酵;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
桃花
生长环境:蔷薇科桃树的花,生于温暖地区,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时间:春季3-4月,花盛开前采收,此时花色鲜艳,含山柰酚、香豆素等成分。
药用价值:花入药,可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用于经闭、痛经、水肿腹水等症,外用可美容润肤。
注意事项:桃花不宜久晒,以免挥发油损失;孕妇忌用,因其有活血作用。
全草类药材:鲜嫩多汁,春采效更优
全草类药材以地上茎叶入药,春季生长旺盛,茎叶鲜嫩,有效成分含量高,多鲜用或晒干储存。
-
茵陈
生长环境:菊科滨蒿或茵陈蒿的幼苗,生于山坡、荒地、田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时间:早春2-3月(农历“二月茵陈”),幼苗高6-10cm,此时绿原酸含量最高。
药用价值:幼苗入药,能清利湿热、退黄,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湿热黄疸等症。
注意事项: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之说,清明后幼苗长高,药效降低,只能作青蒿使用;采收后需阴干,避免暴晒。 -
鱼腥草
生长环境:三白科蕺菜的全草,生于湿润的田埂、溪边、沟旁,我国南方资源丰富。
采收时间:春季3-5月,茎叶生长茂盛时,此时挥发油(含癸酰乙醛)含量高。
药用价值: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肺痈、疮肿、热淋等症,也可作野菜食用。
注意事项:鱼腥草有特殊气味,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野生鱼腥草易受污染,建议人工种植品。 -
蒲公英
生长环境:菊科蒲公英的全草,生于田野、路旁、庭院,全国广泛分布。
采收时间:春季4-5月,开花前,此时叶片肥厚,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成分含量高。
药用价值:带根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乳痈、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等症。
注意事项:蒲公英根系较长,需完整挖取,避免残留;苦寒伤胃,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春季采药关键信息表
名称 | 采收时间 | 药用部位 | 主要功效 | 生长环境 |
---|---|---|---|---|
丹参 | 早春2-3月 | 根及根茎 |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 山坡林缘、溪边湿润处 |
辛夷花 | 早春2-3月 | 花蕾 | 散风寒、通鼻窍 | 温暖湿润山坡、林间 |
茵陈 | 早春2-3月 | 幼苗 | 清利湿热、退黄 | 山坡、荒地、田埂 |
鱼腥草 | 春季3-5月 | 全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 湿润田埂、溪边 |
蒲公英 | 春季4-5月 | 带根全草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田野、路旁、庭院 |
采药注意事项
- 保护生态:不采挖珍稀濒危药材(如野生人参、甘草等),遵循“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原则,确保药材资源可持续再生。
- 准确识别:提前学习药材特征,携带图鉴或使用识图APP,避免误挖有毒植物(如断肠草、乌头等)。
- 安全第一:避开农药残留区、重金属污染区域,采后及时清洗、干燥,防止霉变变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春天采药时如何避免误挖有毒植物?
解答:提前掌握常见有毒植物的形态特征,如断肠草(与金银花叶相似,但花黄色、果实在顶端)、乌头(块根倒圆锥形,茎有棱叶互生),可通过“认叶、看花、辨根”初步判断;携带《中国药典》或专业植物图鉴,使用“形色”“花伴侣”等识图APP辅助识别;不采挖不认识的植物,尤其是根茎类药材,误食可能引发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
问题2:为什么说“三月茵陈四月蒿”?
解答:这是民间对茵陈采收时间的经验归纳,茵陈的药用部位是早春的幼苗,农历三月(阳历4月左右)时,幼苗含大量绿原酸、茵陈黄酮等有效成分,清热利湿效果最佳;若等到农历四月(阳历5月后),幼苗长成半米高的蒿草,有效成分会转化为其他物质,药效大幅降低,此时只能作普通青蒿使用,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之说,提醒药农及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