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葵,又名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名称“地葵”源于其植株形态似葵,而生长于地面,故得此名,地葵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地葵性辛、苦,寒,归肾、膀胱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临床应用广泛,中医理论认为,地葵苦寒沉降,能清下焦湿热,通利小便;辛行疏散,可祛皮肤风邪,止痒止痛,具体而言,其主治病症包括:
- 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涩痛:地葵能清利膀胱湿热,常与车前子、滑石、木通等利尿通淋药同用,如《济生方》中的地肤子汤。
- 湿热带下、阴痒:取其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可配伍黄柏、苦参、白鲜皮等,煎汤外洗或内服。
- 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外用可煎水熏洗,内服常与防风、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止痒药配伍,如《医宗金鉴》中的消风散虽以荆防为主,但临床常加用地葵增强止痒之力。
- 眼目肿痛、视物模糊:部分古籍记载地葵能“明目”,取其清肝经风热之效,多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等同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地葵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活性物质包括三萜皂苷、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脂肪酸、甾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其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 |
---|---|---|---|
三萜皂苷 | 地肤子皂苷A、B | 利尿、抗炎、抑菌 |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如PGE₂),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 |
黄酮类 | 山奈酚、槲皮素 | 抗氧化、抗过敏、调节免疫 | 清除自由基,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IgE水平 |
生物碱 | 地肤子碱 | 降血糖、调节肠道功能 |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 |
挥发油 | 柠檬烯、月桂烯 | 抗真菌、驱虫 | 破坏真菌细胞壁,干扰其代谢过程 |
脂肪酸及甾体 | 亚油酸、β-谷甾醇 | 降血脂、保护血管 | 抑制胆固醇吸收,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临床应用与配伍
地葵在临床中可根据不同病症灵活配伍:
-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以地葵15g配伍车前子12g、滑石20g、白茅根30g,水煎服,可增强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之效,适用于小便短赤、尿频尿痛者。
- 治疗湿疹皮炎:外用取地葵30g、苦参20g、蛇床子15g、白鲜皮12g,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适用于湿热浸淫型湿疹,症见皮肤红斑、丘疹、渗出、瘙痒。
-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内服以地葵12g、当归9g、生地黄15g、防风6g,配伍养血润燥、祛风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瘙痒,症见皮肤干燥、脱屑、夜间加剧。
鉴别与炮制
真伪鉴别
地葵药材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薄膜质翅状小苞片,顶端5裂,裂片三角形,背面中央有突起的果柄痕,果皮膜质,种仁类圆形,灰褐色,气微,味微苦,市场上常见伪品为同科植物灰绿藜的果实,其形态不规则,无五角星状翅苞,需注意区分。
炮制方法
- 生地葵: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生品长于清热利湿,多用于小便涩痛、湿热带下。
- 炒地葵:取净地葵,清炒至微黄,取出放凉,炒制后寒性缓和,药性偏于健脾止痒,多用于脾虚夹湿之皮肤瘙痒、带下量多。
使用注意
地葵性寒,故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孕妇忌用,因其有通利之性,可能诱发流产;外用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加剧应立即停用。
相关问答FAQs
Q1:地葵和地肤子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地葵”是“地肤子”的别名,二者为同一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云:“地肤子,一名地葵,一名地麦。”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完全相同,名称差异仅因地域或古籍记载习惯不同所致。
Q2:长期使用地葵会有副作用吗?
A2:地葵作为传统中药,在常规剂量内短期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因性寒损伤脾胃,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其含有的皂苷成分可能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脾胃虚寒者更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