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药材,通常指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者常称“山栀子”,与栽培品“栀子”相对应,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逾千年,其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外用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其具有保肝利胆、抗炎、解热、降血压、镇静等多种生物活性,应用范围广泛。
基源与植物形态
山枝的原植物为栀子,常绿灌木,高1-3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5-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沿中脉被短柔毛;托叶鞘状,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芳香,花萼筒卵形,裂片6-8,线形;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冠管筒形,裂片6-8,旋转排列;雄蕊6-8,着生于花冠喉部;子房下位,1室,胚珠多数,浆果果卵形、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7厘米,直径1.5-2厘米,黄色或橙红色,有翅状纵棱5-8条,顶端有宿萼,果皮薄,革质,内有多数种子;种子扁卵形,周围膜质,花期5-7月,果期8-11月。
产地与采收加工
山枝主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多野生于山坡灌丛、旷野、路旁等地,亦有栽培,但野生品因生长环境天然,有效成分积累更为充分,品质更优。
采收通常于果实成熟期(9-11月)进行,当果皮呈红黄色或橙红色时采摘,过早则果实未成熟,有效成分含量低;过迟则果实易脱落或变质,采摘后需除去果柄及杂质,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果皮柔软,取出晒干或烘干(温度以60-80℃为宜,避免有效成分破坏),即为生山栀,若需炮制,则根据临床需求进一步加工,如炒栀子(文火炒至黄褐色)、焦栀子(武火炒至焦褐色)、栀子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等。
性状鉴别与化学成分
(一)性状鉴别
生山栀呈长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7-3.5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有宿萼,萼筒残存,具5-6棱;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不同炮制品性状有异:炒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偶有焦斑;焦栀子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味焦苦;栀子炭表面焦黑色,内部深黄色或棕褐色,味苦涩。
(二)化学成分
山枝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有机酸类、黄酮类、挥发油类及色素类等,其中环烯醚萜苷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存在部位 | 主要作用 |
---|---|---|---|
环烯醚萜苷类 | 栀子苷(geniposide)、京尼平苷(geniposide)、羟异栀子苷(geniposidic acid) | 果实、果皮 | 利胆、保肝、抗炎、解热、镇静、降血压 |
有机酸类 |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藏红花酸(crocin)、藏红花素(crocin) | 果实、种子 | 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免疫 |
黄酮类 | 栀子素(gardenin)、槲皮素(quercetin) | 果实 | 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 |
挥发油类 | 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桉油精(eucalyptol) | 果实 | 抗菌、抗病毒、祛痰 |
色素类 | 藏红花素、藏红花酸 | 果实(红色部分) | 着色、抗氧化、抗肿瘤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山枝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其苦寒降泄,能清三焦之火,泻心胃之热,凉血解毒,又可利湿退黄,外用消肿止痛,临床应用广泛。
-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心烦、高热不眠、口舌生疮等,常与黄连、黄芩、淡竹叶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若治心火亢盛之惊悸、失眠,可配伍朱砂、磁石等。
- 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以及热毒疮疡、跌打肿痛等,治血热吐衄常配白茅根、侧柏叶;治火毒疮疡可研末调敷,或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
- 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阳黄),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常配茵陈、大黄、黄柏等,如茵陈蒿汤;若治湿热淋证,可配车前子、滑石、木通等。
- 外用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扭挫伤、疮疡肿毒、蚊虫叮咬等,可取生山栀研末,用醋或蜂蜜调敷患处,或与芒硝、大黄共研外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配伍应用与现代研究
(一)配伍应用
山枝在方剂中常作为君药或臣药,通过配伍增强疗效:
- 配黄连:黄连苦寒,泻心火、燥湿热;山枝苦寒,清三焦之火,二者相须为用,治热病高热、心火亢盛之烦躁不眠、口舌生疮。
- 配茵陈:茵陈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山枝清热利湿,二者配伍,增强清利湿热、退黄之效,主治湿热黄疸。
- 配白茅根: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山枝凉血解毒,二者配伍,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
- 配冰片:冰片清热止痛、明目退翳,山枝清泻肝火,二者共研细末,点眼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眼目生翳。
(二)现代研究
- 保肝利胆作用:栀子苷是山枝保肝利胆的主要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减轻肝细胞损伤,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所致)有显著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
- 抗炎与解热作用:山枝提取物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角叉菜胶、酵母等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其抗炎解热效果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相当,但副作用更小。
- 降血压作用:京尼平苷和栀子苷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发挥降血压作用,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镇静与抗焦虑作用:山枝提取物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减少小鼠自主活动,具有镇静、抗焦虑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系统有关。
-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山枝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外用可治疗皮肤感染、疮疡肿毒。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山枝性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症见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者慎用,或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干姜、白术)同用。
- 不宜过量或久服: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山枝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用量为6-10克,外用适量。
- 孕妇慎用:山枝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应慎用,以免引起流产。
- 炮制品选择:生山栀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力强,适用于热毒炽盛证;炒栀子、焦栀子寒性减弱,以清热除烦、凉血止血为主,适用于血热出血或脾胃虚弱者;栀子炭止血力强,适用于崩漏、便血等出血证。
相关问答FAQs
Q1:山栀子和普通栀子有什么区别?
A:山栀子特指野生栀子的果实,而普通栀子多为栽培品,二者在基源上相同,但存在以下区别:①生长环境:山栀子生于山坡、旷野等自然生境,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生长周期较长;普通栀子多为人工栽培,生长环境集约,生长周期相对较短。②性状特征:山栀子果实较小(通常长1.7-3厘米),表面颜色较深(红黄色或棕红色),纵棱明显,质地较硬;普通栀子果实较大(长3-5厘米),表面颜色较浅(橙黄色),纵棱较平缓,质地较软。③有效成分:山栀子因生长周期长,环境胁迫(如干旱、病虫害)可能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栀子苷、京尼平苷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通常略高于普通栀子,但具体需结合产地、采收期等因素综合判断。④功效差异:二者基本功效一致,但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力稍强,临床用于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等重症时更常用;普通栀子药性较平和,适用于一般热证、湿热证。
Q2:山栀子有哪些常见炮制方法?各自的功效有何不同?
A:山栀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改变药性、增强或减弱某些功效,适应不同临床需求:①生栀子:即净栀子直接晒干或烘干,性寒,长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多用于热病心烦、目赤肿痛、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等,是临床最常用的炮制品。②炒栀子:取净栀子,用文火(约150℃)炒至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偶有焦斑,炒后寒性缓和,苦降之性减弱,以清热除烦、利湿退黄为主,适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湿热黄疸(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③焦栀子:取净栀子,用武火(约200℃)炒至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内部黄褐色,炒后寒性大减,味转苦涩,长于凉血止血、止泻,多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以及湿热泄泻(焦苦之性能燥湿止泻)。④栀子炭:取净栀子,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黄色或棕褐色,炒后性涩,以收敛止血为主,适用于崩漏下血、便血、外伤出血等出血证,尤其适用于出血量多、势急者(炭性收敛,能固涩止血),还有酒炒栀子(用黄酒拌匀,炒至微黄),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用于目赤肿痛、头痛;姜制栀子(用生姜汁拌匀,炒干),减轻苦寒之性,增强温中止呕作用,适用于胃寒呕吐、妊娠恶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