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药材有何独特功效及临床应用价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桑枝为桑科(Moraceae)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系传统常用祛风湿中药,首载于《本草图经》,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春末夏初采收生长旺盛的嫩枝,去叶,趁鲜切或切片,干燥而成,药材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纹及灰褐色点状皮孔,嫩枝可见棕褐色幼芽;质韧,断面纤维性,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气微,味淡,其性平,味微苦,归肝经,具祛风湿、利关节之效,主治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四肢拘挛,尤善治上肢痹痛,兼有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桑枝药材

从化学成分看,桑枝的药理活性成分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多糖及木质素类等,黄酮类化合物如桑皮素、槲皮素、芦丁,是其抗炎、抗氧化及改善微循环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碱中1-脱氧野尻霉素(1-DNJ)具有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可辅助降血糖,同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保护作用;桑枝多糖(MSP)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活性;木质素类成分如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挥发油中的樟脑、柠檬烯等成分具有解痉、局部麻醉功效,具体成分及作用如下表:

成分类别 代表性成分 主要药理作用
黄酮类 桑皮素、槲皮素、芦丁 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
生物碱 1-脱氧野尻霉素(1-DNJ) 抑制α-葡萄糖苷酶,降血糖;神经保护
多糖 桑枝多糖(MSP) 免疫调节、抗肿瘤
木质素类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抗炎、镇痛
挥发油 樟脑、柠檬烯等 解痉、局部麻醉

炮制方法上,桑枝以生用为主,亦有炒制者,生桑枝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长约1cm),干燥,长于祛风湿、通经络;麸炒桑枝取桑枝段,用麸皮炒至表面微黄,有焦香气,筛去麸皮,可增强健脾和胃之效,适用于脾虚湿盛者;酒炒桑枝取桑枝段,用黄酒拌匀(酒量10-15%),闷润后炒至微黄,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增强通络止痛作用,善治寒湿痹痛及肩臂关节疼痛,饮片以色黄白、质韧、断面木部显著者为佳。

临床应用中,桑枝配伍灵活,疗效显著,治风湿痹痛、肢体拘挛,常配伍防己、威灵仙、秦艽,如《本草汇言》桑枝汤,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治肩臂关节疼痛,可配桂枝、姜黄、羌活,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治水肿、小便不利,配薏苡仁、茯苓、泽泻,增强利水渗湿之功;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配黄芪、当归、地龙,益气活血、通络起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枝具有抗炎、镇痛、降血糖、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伴肢体麻木等疾病,如桑枝颗粒(成分为桑枝)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桑枝提取物制剂用于辅助降血糖及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

桑枝药材

使用注意事项:桑枝性平,药力较缓,多入煎剂,常用量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若与西药降糖药同用,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风险。

FAQs:
问:桑枝与桑叶的功效有何不同?
答:桑枝与桑叶虽同源于桑树,但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侧重各异,桑枝为嫩枝,性平偏凉,归肝经,长于祛风湿、利关节,善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尤善上肢痹痛,兼能利水消肿;桑叶为叶片,性寒,归肺、肝经,长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主治风热感冒、肺热燥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及目赤昏花,简言之,桑枝“通经络”,桑叶“清肺肝”。

问:桑枝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桑枝是否可以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而言,对于风湿痹痛、慢性关节疾病患者,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服用(2-4周)是安全的,其性平,不易伤正气,但长期服用需注意:①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胀、腹泻;②若服用期间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师评估后使用,避免药物蓄积风险,建议长期服用者定期复诊,监测肝肾功能及症状变化。

桑枝药材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通道药材有哪些独特功效与应用价值?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市场,传统价值如何对接现代需求?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