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中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对营养的吸收与利用,现代人因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压力大等因素,易出现脾胃虚弱问题,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消化不良、乏力消瘦等,中医药在健脾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众多中药材通过补气、健脾、消食、化湿等作用,能有效调理脾胃功能,恢复机体健康,以下从不同功效类别介绍常见健脾胃中药材及其应用。

健脾胃中药材

补气健脾类

补气健脾类中药材主要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等症状,通过补充脾气,增强运化功能。

  •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为“补气之长”,能健脾补中、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常用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食少便溏、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也可改善气虚乏力、自汗,用量一般9-30g,煎服或入丸散;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者不宜用。
  • 党参:性平,味甘,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药力平和,为脾肺气虚常用之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倦怠,以及肺虚咳喘、气短自汗,用量9-30g,亦可熬膏或入膳;实证、热证慎用。
  •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尤其适用于脾虚湿盛者,常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胎动不安,用量6-12g,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之力;阴虚内热、津液损耗者慎用。
  •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药食同源,性质平和,适合长期调理,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以及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可煎服15-30g,或煮粥、入菜;湿盛中满、有积滞者不宜单独大量使用。

温中健脾类

温中健脾类中药材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乏力等症状,通过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以恢复运化功能。

  • 干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为温暖中焦之要药,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以及寒饮咳喘、痰多清稀,用量3-10g,炮姜(干姜炮制)长于温中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泻;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 高良姜:性热,味辛,归脾、胃经,温中散寒、止痛止呕,善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常与干姜配伍增强温中之力,或与香附(良附散)行气止痛,治疗寒凝气滞之胃痛,用量3-6g;胃热呕吐者不宜用。
  • 花椒: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以及湿疹阴痒,煎服3-6g,外用适量;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消食健脾类

消食健脾类中药材适用于饮食积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状,通过消食化积,促进脾胃运化。

健脾胃中药材

  •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善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以及产后瘀阻、恶露不尽,用量10-15g,生山楂长于活血,炒山楂偏于消食;脾胃虚弱、无积滞者慎用。
  • 麦芽:性平,味甘,归脾、胃经,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尤善消米面薯芋类食积,兼能疏肝解郁,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脾虚食少,以及妇女断乳、乳房胀痛,用量10-15g,生用消食力强,炒用偏于健脾;哺乳期妇女不宜用(回乳)。
  • 神曲:性温,味甘、辛,归脾、胃经,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积滞,并能健脾和胃,适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常与山楂、麦芽配伍(焦三仙),用量6-12g,炒用增强健脾消食之力;胃阴虚、无积滞者慎用。

利水渗湿健脾类

利水渗湿健脾类中药材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痰饮等症状,通过利水渗湿,减轻脾脏运化水湿的负担,同时健脾以助化湿。

  •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性质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健脾利水要药,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以及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用量10-15g,可单用或与白术、山药配伍;虚寒精滑者不宜用。
  •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脚气浮肿,以及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用量9-30g,生用偏利湿,炒用偏健脾;津液不足、小便短少者慎用。
  •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健脾化湿、和中消暑,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带下,以及暑湿吐泻、食少便溏,用量10-15g,炒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力;生扁豆有小毒,需煮熟后食用。

养胃阴类

部分脾胃虚弱者可兼见胃阴不足,表现为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等,需选用养胃阴、生津液之品。

  • 石斛: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适用于胃阴不足之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用量6-12g,可煎服或泡水;温病早期不宜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 玉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胃阴不足之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以及肺阴亏虚之干咳少痰、咽干音哑,用量10-15g,可入膳;痰湿内蕴、中寒便溏者忌用。

常见健脾胃中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适用症状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黄芪 甘温,归脾肺经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 脾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 9-30g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慎用
党参 甘平,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脾胃虚弱、四肢倦怠、肺虚咳喘 9-30g 实证、热证慎用
干姜 辛热,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 3-10g 阴虚内热者忌用
山楂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肉食积滞、脘腹胀满、产后瘀阻 10-15g 脾胃无积滞者慎用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胃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脾虚水肿、泄泻、痰饮、心悸 10-15g 虚寒精滑者不宜用

配伍应用与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时,常根据脾虚兼夹的不同症状配伍用药:如气虚明显者,黄芪、党参配伍白术、茯苓(如四君子汤);脾虚湿盛者,配伍苍术、厚朴;食积明显者,配伍山楂、麦芽;脾虚寒甚者,配伍干姜、高良姜,健脾胃中药材需根据体质合理选用,如湿热体质者不宜温补(如黄芪、干姜),阴虚体质者不宜利湿过甚(如薏苡仁、茯苓),且用药期间需饮食有节、避免生冷油腻,以助药效发挥。

健脾胃中药材

相关问答FAQs

Q1:健脾胃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A: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药材特性判断,药性平和的药食同源品(如山药、茯苓、白扁豆)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调理,尤其适合脾胃虚弱、体质偏虚者,但部分药材不宜久服,如黄芪性温,长期单用可能助热;干姜、花椒等温燥之品,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久服可能耗损正气,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根据体质变化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盲目长期服用。

Q2:脾胃虚弱如何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A:脾胃虚弱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①脾气虚(乏力、食少、便溏):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补气健脾;②脾阳虚(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选干姜、高良姜、附子,温中散寒;③脾虚湿盛(水肿、泄泻、带下):选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利水渗湿健脾;④胃阴不足(口干、饥不欲食、大便干):选石斛、玉竹、沙参,养胃生津,同时需结合兼夹症状配伍,如食积加山楂、麦芽,气滞加陈皮、木香,建议就医辨证后用药,避免药不对症加重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进口品种主要有哪些?其来源地、质量与应用情况如何?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哪里收购?个人或药商找货源的靠谱渠道有哪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