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本草纲目》,原名“土萆薢”,后因与萆薢功效有别而单列,其别名有冷饭团、硬饭头、仙遗粮、红土苓等,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主产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等地,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后趁鲜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经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梅毒、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及湿热痹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其在抗炎、免疫调节、降尿酸、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活性,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甘能补,淡能渗,性平偏凉,入肝、胃经,兼具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健脾调中之效,其功效特点在于“解毒而不伤正,利湿而不伤阴”,为治疗梅毒及湿热疮毒的要药,同时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淋浊、带下,以及湿热痹阻关节所致的肢体疼痛、屈伸不利等症亦有良好疗效,具体而言:
- 解毒:可解梅毒、疮毒、汞毒等,古方多用治梅毒(杨梅结毒),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梅毒、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以及疮疡肿毒、皮肤湿疹等;
- 除湿:能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小便短赤、淋漓涩痛,以及妇女带下色黄、有异味等;
- 通利关节:善于通利经络,缓解湿热痹阻关节引起的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尤其对湿热型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效果;
- 健脾调中:其味甘能补,可辅助调理脾胃虚弱,适用于湿困脾胃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
化学成分
土茯苓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分离鉴定出的主要成分包括: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作用方向 |
---|---|---|
皂苷类 | 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甲基薯蓣皂苷 | 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降尿酸 |
黄酮类 | 檞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 |
多糖类 | 土茯苓多糖 | 增强免疫、抗肿瘤、调节肠道菌群 |
生物碱类 | 菝葜碱、光叶菝葜碱 | 抗菌、抗病毒、镇痛 |
其他 | 淀粉、挥发油、微量元素(锌、铁等) | 补充营养、调节机体代谢 |
薯蓣皂苷和土茯苓多糖是土茯苓发挥药理作用的核心成分,前者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降尿酸作用,后者则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来增强机体免疫力。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
土茯苓中的皂苷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β)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研究表明土茯苓提取物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抗体生成。
降尿酸与抗痛风作用
痛风的核心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土茯苓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该酶是尿酸生成的关键酶)和促进肾脏尿酸排泄,双重降低血尿酸水平,其抗炎作用可缓解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关节红肿热痛,临床常用于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常与威灵仙、忍冬藤等配伍。
抗肿瘤作用
土茯苓多糖和皂苷类成分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土茯苓多糖对肝癌HepG2细胞、肺癌A549细胞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ax/Bcl-2凋亡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蛋白有关。
保肝与解毒作用
土茯苓能减轻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所致),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有关,传统认为其可解梅毒、汞毒,现代研究推测可能与促进重金属排泄(如铅、汞)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土茯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疥癣等感染性皮肤病,内服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盆腔炎等湿热性疾病。
临床应用
土茯苓在临床应用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常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
梅毒与性传播疾病
古代用土茯苓治梅毒的代表方剂为“土茯苓丸”(《本草纲目》),现代常与金银花、苦参、土贝母等配伍,用于治疗梅毒、尖锐湿疣等,可改善皮肤黏膜损害、减少复发。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治疗痛风的经验方如“四妙丸加味”(苍术、黄柏、牛膝、土茯苓),或单用土茯苓60-120g煎服,可降低血尿酸、缓解关节疼痛,尤其对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可减少发作频率。
湿热皮肤病
如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等,常与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煎汤内服,或外用煎水洗患处,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妇科疾病
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常与黄柏、车前子、薏苡仁配伍(如易黄汤加土茯苓);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阻者,可与丹参、赤芍、蒲公英等配伍,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慢性肾炎与蛋白尿
对于湿热内蕴型慢性肾炎(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土茯苓可与黄芪、白茅根、石韦等配伍,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减轻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有关。
使用注意与禁忌
土茯苓虽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 用量:内服常规用量10-60g,治疗梅毒或痛风时可增至60-12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禁忌人群:肝肾阴虚者慎用(因其利湿伤阴),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性平偏凉,易伤脾胃);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茶同服(茶中的鞣酸可能影响有效成分吸收);传统认为不宜与萆薢、薏苡仁等利湿药过度配伍,以免利湿过甚伤阴,但现代临床配伍使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需辨证施治。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需立即停用并抗过敏治疗。
鉴别方法与资源保护
性状鉴别
土茯苓根茎呈圆柱形,稍弯曲,有不明显的结节状隆起,长5-22cm,直径2-5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残留的栓皮常呈片状脱落而显淡褐色;质坚硬,断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淀粉粒);味甘、淡,嚼之有黏性,伪品(如菝葜根)断面色深,味苦,无黏性,易区分。
资源保护
土茯苓为野生资源,近年来因市场需求增加,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日渐减少,广东、广西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种子繁殖、分株繁殖等方式培育种苗,实现规范化种植(GAP),以保护野生资源并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应加强野生资源抚育,限制采挖量,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关问答FAQs
Q1:土茯苓可以长期服用吗?
A1:土茯苓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对于湿热体质或湿热性疾病(如痛风、慢性湿疹),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或中期服用(1-3个月)通常安全;但若为脾胃虚寒、肝肾阴虚者,长期服用可能因利湿伤阴导致口干、乏力、腰膝酸软等不适,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用药,避免盲目长期使用。
Q2:土茯苓和萆薢都能除湿通利关节,两者有什么区别?
A2:土茯苓与萆薢均能除湿、通利关节,但功效侧重点不同:土茯苓性平偏凉,长于解毒、除湿,尤擅治疗梅毒、湿热疮毒及湿热痹痛,且可健脾调中;萆薢性平,偏于分清泌浊,长于治疗膏淋、白浊(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以及风湿痹痛但以寒湿偏盛者为主,简言之,土茯苓“解毒利湿力强”,萆薢“分清泌浊力专”,临床需根据湿热与寒湿偏盛、是否兼有毒邪等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