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姜的入药奥秘究竟是什么?功效与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等,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代表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其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既是厨房必备的调味品,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

中药材生姜

从来源与产地看,生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80厘米,地下根茎肥厚,分枝多,呈扁平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有环节及须根痕,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四川、贵州、湖北、山东等地产量较大,其中山东平度生姜、四川犍为生姜等因品质优良而闻名,采收多在秋季,挖取根茎,洗净鲜用,或晒干为“干姜”,炮制后为“炮姜”,不同炮制品功效侧重有所不同。

生姜的功效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如α-姜烯、β-水芹烯等)、姜辣素(包括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等)、黄酮类、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姜辣素是其辛辣感和药理活性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促消化等作用;挥发油则能刺激胃黏膜,促进血液循环。

在临床应用中,生姜常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针对风寒感冒初期,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可配伍红糖、葱白煎服,如“生姜红糖水”,能发散风寒、温中补虚;对于胃寒呕吐,症见呕吐清水、脘腹冷痛,常与半夏、陈皮同用,如“生姜半夏汤”,可温胃止呕、降逆化痰;若遇寒痰咳嗽,痰白清稀,可配伍紫苏叶、杏仁,如“杏苏散”,能散寒宣肺、化痰止咳;生姜还能解鱼蟹毒,若食用海鲜后出现腹痛、吐泻,可单用捣汁服或与紫苏同用,以解毒和中。

以下是生姜常见配伍应用简表:

中药材生姜

配伍药材 功效侧重 主治病症
红糖、葱白 温中散寒、解表发汗 风寒感冒初起、畏寒肢冷
半夏、陈皮 温胃止呕、化痰降逆 胃寒呕吐、痰饮内停
紫苏叶、杏仁 散寒宣肺、止咳化痰 风寒咳嗽、恶寒发热
蜂蜜 润肺止咳、和中缓急 燥咳无痰、咽喉干痛

用法用量方面,生姜内服常用量为3-10g,煎汤宜后下,以免有效成分挥发;也可捣汁服(1-3滴),或外用捣敷、炒热熨,需注意,生姜性温,阴虚内热者(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忌服;实热证(如高热、面红、便秘)不宜单独使用;胃溃疡患者慎用,以免刺激胃黏膜;传统中医认为“晚上吃姜,赛砒霜”,因夜晚阳气收敛,生姜辛温之性可能助热伤阴,建议白天食用,尤其避免睡前大量食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其姜辣素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挥发油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缓解消化不良;6-姜辣素具有止吐效果,对晕动病、妊娠呕吐有一定改善作用;生姜还能抗氧化、延缓衰老,辅助调节血脂血糖,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相关问答FAQs:

Q1:生姜和干姜、炮姜的功效有何不同?
A1:生姜(鲜姜)性辛温,偏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适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干姜为生姜晒干,性辛热,偏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四肢厥冷;炮姜为干姜炒炭,性苦涩温,偏于温经止血、温中止泻,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吐血)及脾胃虚寒久泻,三者虽同源,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和功效有所侧重。

中药材生姜

Q2:晚上吃生姜真的会“上火”吗?什么人晚上不宜吃?
A2:传统中医认为“晚上吃姜,赛砒霜”,有一定道理,夜晚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盛,生姜性辛温,过量食用可能助热伤阴,导致口干、失眠、便秘等“上火”症状,尤其阴虚体质(常手心脚心发热、盗汗)、实热证(如咽喉肿痛、牙痛)及热性感冒患者晚上不宜吃,健康人少量食用(如做菜调味)通常无妨,但避免空腹或大量食用,尤其是睡前2小时内,以免影响睡眠和健康。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大全图文收录多少种?如何通过图文学习识别?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对肺癌治疗有效吗?作用与禁忌有哪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