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收涩药中的代表性品种,因其果实形似糖罐、味甘酸涩,又有“糖罐子”“山罐子”“刺梨子”等别称,应用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历代医籍多有记载,现代临床与养生领域也广受关注。
来源与性味归经
金樱子主产于广东、江西、福建、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除去毛刺,纵剖两瓣,挖去内瓤,晒干或烘干,其性平,味酸、甘、涩,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的核心功效,尤擅治疗因肾虚不固、脾虚失摄所致的滑脱诸症。
功效与应用
传统中医理论中,金樱子的功效与应用聚焦于“固涩”:
- 固精缩尿:用于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常配伍芡实、桑螵蛸、益智仁等,如《医方集解》中的“金樱子膏”,以增强固摄肾气之效;
- 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虚久泻、久痢,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不愈,多与党参、白术、肉豆蔻同用,既能涩肠止泻,又能健脾补虚;
- 固崩止带:对妇女脾肾两虚之崩漏、带下清稀效果显著,可配海螵蛸、山药、莲子,共奏健脾补肾、固冲止带之功,其外用还可治脱肛、子宫脱垂,取其收敛固脱之性。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金樱子的药效物质基础丰富,主要含以下成分:
成分类别 | 主要物质及含量 | 作用关联性 |
---|---|---|
有机酸 | 柠檬酸(约10%-18%)、苹果酸、抗坏血酸等 | 促进消化、抗菌、抗氧化 |
鞣质 | 鞣花酸、没食子酸等(含量约12%-33%) | 收敛止泻、固涩止血核心成分 |
三萜类 | 金樱子酸、齐墩果酸、熊果酸 | 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 |
多糖 | 金樱子多糖(约3%-5%) | 调节免疫、降血糖、抗肿瘤辅助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等 | 抗氧化、保护心血管 |
药理研究显示,金樱子鞣质能沉淀蛋白质,保护肠黏膜,抑制肠道蠕动,是其涩肠止泻的物质基础;三萜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泌尿系统炎症;多糖则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其提取物还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脂(减少胆固醇吸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佐证。
临床应用与使用注意
临床中,金樱子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固精减少蛋白流失)、慢性腹泻(涩肠改善肠道功能)、女性慢性盆腔炎(带下过多)及老年尿失禁等,也可作为药食同源原料制成膏方、药酒(如“金樱子酒”)、养生粥(金樱子粥),用于日常保健。
需注意,金樱子性涩,故实火、实邪者忌用,如感冒发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带下色黄有味等;用量一般6-12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因其含大量鞣质,不宜与铁器、金属容器长时间煎煮,以免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Q1:金樱子可以长期服用吗?
A1:需根据体质而定,体质偏虚、确有固涩需求(如易遗尿、慢性腹泻)者,可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或间断服用(一般不超过2个月),长期服用可能因收敛太过导致腹胀、便秘,或因鞣质影响营养吸收,故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实热体质、湿热下注者禁用。
Q2:金樱子和芡实都是收涩药,功效有何区别?
A2:金樱子与芡实均能固精、止泻、止带,但侧重不同:金樱子以“固涩”见长,偏于固肾涩精、缩尿止遗,对肾虚滑脱症(如遗精、遗尿)更优;芡实性平偏温,兼能健脾祛湿,对脾虚湿盛所致的腹泻、带下(如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效果更佳,且兼能安神,二者常配伍使用(如“水陆二仙丹”),增强固摄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