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是中医治疗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的重要治法,所指“活血”即通过使用具有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作用的中草药,改善或消除因瘀血导致的病理变化,瘀血的形成可由气滞、寒凝、热灼、气虚、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常见疼痛(刺痛、固定痛)、肿块(癥瘕积聚)、出血(色暗有块)、月经不调、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等表现,活血类中草药作为中医临床的常用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伤各科,其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分类、代表药物、应用要点及注意事项。
活血化瘀药的分类与代表药物
活血化瘀药根据药性、功效及主治差异,可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四类,各类药物各有侧重,临床需辨证选用。
(一)活血止痛药
以疏通血脉、缓解疼痛为主要作用,适用于气血瘀滞导致的疼痛,如头痛、胸痹、痛经、产后腹痛等,代表药物有川芎、延胡索、郁金。
-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誉为“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常用于血瘀气滞的头痛(如血府逐瘀汤)、胸胁刺痛,也可配伍羌活、防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用法:煎服3-10g,研末吞服1-2g,注意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
- 延胡索: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性辛、苦温,归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作用持久,为“气分药中之血药”,尤善治血瘀气滞诸痛,如胃痛(金铃子散)、痛经、跌打损伤疼痛,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1.5-3g,孕妇慎用。
- 郁金:姜科植物温郁金等的块根,性辛、苦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既活血行气,又能清心解郁,适用于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癫痫发狂、湿热黄疸,用法:煎服5-12g,畏丁香。
(二)活血调经药
以活血调经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血瘀证,代表药物有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
- 丹参: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性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为“妇科要药”,既能活血又能养血,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配当归、川芎),也可用于胸痹心痛、心悸失眠(天王补心丹),用法:煎服10-15g,反藜芦。
- 红花:菊科植物红花的筒状花,性辛温,归心、肝经,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常用于血瘀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配桃仁、当归),也可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用法:煎服3-10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 桃仁:蔷薇科植物桃的成熟种子,性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适用于血瘀闭经、癥瘕、跌打损伤(配红花、当归),肠燥便秘(配火麻仁)、咳嗽气喘(配苦杏仁),用法:煎服5-10g(捣碎),生品入丸散,孕妇慎用,便溏者慎用。
- 益母草: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性苦辛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为“经产要药”,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单用熬膏益母草膏),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配白茅根),用法:煎服10-30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三)活血疗伤药
以活血化瘀、疗伤止痛为主要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金疮出血等外伤瘀肿疼痛,代表药物有三七、土鳖虫。
- 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吐血、崩漏)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单用三七粉,配乳香、没药),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1-3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 土鳖虫:鳖蠊科地鳖的雌虫,性咸寒小毒,归肝经,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适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配自然铜、骨碎补),癥瘕积聚、血瘀经闭,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1-1.5g,外用适量,孕妇禁用。
(四)破血消癥药
以破血逐瘀、消癥瘕积聚为主要作用,药性峻猛,适用于瘀血重症,如癥瘕积聚、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等,代表药物有莪术、水蛭。
- 莪术:姜科植物蓬莪术等的根茎,性辛苦温,归肝、脾经,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适用于癥瘕积聚、经闭腹痛(配三棱、当归),食积脘腹胀痛,也可用于早期宫颈癌等(配抗癌药),用法:煎服6-12g,醋制加强止痛,孕妇禁用,月经过多者慎用。
- 水蛭:水蛭科动物蚂蟥等的全体,性咸苦平小毒,归肝经,功效“破血逐瘀,通经消癥”,适用于癥瘕积聚、血瘀经闭(配虻虫、桃仁),脑梗死、冠心病等瘀血重症,用法:煎服3-6g,研末服0.3-0.5g,孕妇禁用。
活血药的配伍应用
活血药的使用需根据病情配伍,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气虚血瘀:配补气药(黄芪、党参)以“益气活血”,如补阳还五汤。
- 寒凝血瘀:配温里药(肉桂、干姜)以“温经散寒活血”,如当归四逆汤加味。
- 热瘀互结:配清热药(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活血”,如大黄牡丹汤。
- 癥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牡蛎、鳖甲)以“消癥散结”。
- 出血兼瘀:配止血药(三七、蒲黄)以“止血化瘀”,如十灰散。
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月经量过多者、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慎用或禁用,尤其破血消癥药(如莪术、水蛭)禁用于孕妇。
- 体质调理:活血药性多走窜,易耗伤气血,体质虚弱者需配伍益气养血药(如当归、黄芪),避免出现乏力、头晕等。
- 辨证用药:需根据瘀血形成原因(气滞、寒凝、热灼等)辨证选药,如气滞血瘀者重用行气活血药(川芎、郁金),寒凝血瘀者重用温经活血药(红花、艾叶)。
常见活血化瘀药分类及功效简表
类别 | 代表药物 | 性味 | 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病症 |
---|---|---|---|---|---|
活血止痛药 | 川芎 | 辛温 | 肝、胆、心包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血瘀气滞头痛、胸胁痛、痛经 |
延胡索 | 辛、苦温 | 肝、脾 | 活血行气,止痛 | 血瘀气滞诸痛(胃痛、痛经等) | |
活血调经药 | 丹参 | 苦微寒 | 心、心包、肝 |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安神 | 月经不调、胸痹心痛、心悸失眠 |
红花 | 辛温 | 心、肝 |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 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跌打损伤 | |
活血疗伤药 | 三七 | 甘、微苦温 | 肝、胃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 出血证、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
土鳖虫 | 咸寒,小毒 | 肝 |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 跌打损伤、骨折、癥瘕积聚 | |
破血消癥药 | 莪术 | 辛、苦温 | 肝、脾 |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 癥瘕积聚、食积腹胀、经闭腹痛 |
水蛭 | 咸、苦平,小毒 | 肝 | 破血逐瘀,通经消癥 | 癥瘕积聚、血瘀经闭、心脑血管瘀血 |
相关问答FAQs
问:活血类中草药是否可以长期服用?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活血药多具有走窜、破泄之性,长期服用可能耗伤气血,导致乏力、头晕等不适,尤其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是否需要长期服用及疗程长短,需在中医师辨证后根据病情确定,如治疗慢性病需长期用药,应定期复诊调整方案,并配合益气养血等药物调理,避免不良反应。
问:服用活血药期间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答:服用活血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等),以免加重寒凝,影响活血效果;减少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肥肉),以防助热生湿,加重瘀热;避免饮用浓茶、咖啡,以免影响药物吸收;若服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出血性疾病(如崩漏、胃出血),还应忌食辛辣刺激及温补食物(如羊肉、桂圆),以免加重出血,具体饮食禁忌可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遵医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