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血竭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为棕榈科植物麒麟血竭Dracaena 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或龙血树Dracaena draco L.等植物的树脂,主产于我国云南、广西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其名始载于《本草纲目》,原名“骐麟竭”,因色赤如血,功专活血化瘀而得名,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素有“活血之圣药”的美誉。
来源与产地
血竭的来源分为国产与进口两类,国产血竭主要为麒麟血竭的树脂,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广西等地,采收时需割伤植物树皮,收集渗出的树脂,经干燥、加工制成不规则块状或颗粒状,称“原竭”;再经精制去除杂质,制成纯净的血竭粉或块状品,称“血竭”,进口血竭多为龙血树等植物的树脂,主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地,历史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我国,称为“番竭”,两者在性状与成分上略有差异,但功效相近。
麒麟血竭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0-20米,树干粗壮,叶片披针形,花为黄绿色,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时呈红色,其树脂的形成是植物在受伤后,体内的酚类物质与氧化酶结合产生的红色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保护伤口、抵抗病原体的作用,这一特性也被人类加以利用,成为重要的药用资源。
性状鉴别
血竭的商品规格分为原竭和加工血竭,性状特征有明显差异,可通过外观、断面、火试等方法鉴别。
- 原竭:呈扁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红褐色或黑红色,常附有红色粉尘,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至红棕色,有光泽,无臭,味淡,火试取少量粉末,用火点燃,则熔化而燃烧,冒黑烟,有松香气味。
- 加工血竭:呈类圆四方形,扁圆形,直径6-8厘米,厚约4-6毫米,表面暗红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底部平圆,顶端有“血竭”商标(印有“丹田”或“麒麟”等字样),质硬而脆,易碎,断面红色,平滑,有光泽,火试同原竭,燃烧时烟气更浓,松香气明显。
伪品鉴别:市场上常见用树脂、颜料、动物血等伪造的血竭,可通过火试区分——伪品燃烧时无松香气,或冒黑烟、有焦臭味;断面无光泽,质地松散;粉末加氯仿溶解后,正品溶液呈红色,伪品则呈橙黄、棕黄等杂色。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及历代本草记载,血竭性甘、咸、平,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要药。
- 活血化瘀:血竭善行血散瘀,通利血脉,适用于跌打损伤、心腹刺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等血瘀证,常配伍三七、乳香、没药等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如《良方集腋》中的“七厘散”,以血竭为主药,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 止血生肌:血竭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用于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等多种出血证,尤其适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出血不止,其生肌敛疮作用显著,用于疮疡久溃不敛、烫伤、褥疮等,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常配伍白及、象皮等外用。
- 止痛:血竭能活血通络,缓解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胃脘刺痛等,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血竭的药效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红色树脂酯、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一)主要化学成分
- 红色树脂酯:包括血竭素(dracorhodin)、血竭红素(dracorhodin)、去甲血竭素等,是血竭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 皂苷类:如血竭皂苷,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的潜在活性。
- 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等,具有抗菌、镇痛作用。
(二)药理作用
- 抗血栓与改善微循环:血竭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同时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 抗炎与镇痛: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血竭挥发油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对炎症性疼痛(如关节炎、跌打损伤疼痛)有显著缓解效果。
- 促进伤口愈合:血竭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同时具有抗菌作用,可预防伤口感染。
- 心血管保护:血竭总黄酮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同时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 抗菌与抗肿瘤:血竭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体外研究表明,其对人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临床应用与配伍
血竭在临床应用广泛,内服可入丸散,外用可研末撒或调敷,根据病情不同配伍相应药物。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伍三七、乳香、没药、红花等,如“七厘散”(血竭、三七、麝香、冰片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口服或外用。
-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配伍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等,制成血竭胶囊(如“血竭冠心胶囊”),活血通络、理气止痛。
- 外伤出血、疮疡不敛:单用研末撒于伤口,或配伍白及、象皮、珍珠等制成散剂,收敛止血、生肌敛疮。
- 妇科疾病: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等,治疗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配伍三七、蒲黄等,用于崩漏下血(血瘀型)。
使用注意与不良反应
血竭虽为常用活血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禁忌人群:孕妇、月经期女性禁用(活血化瘀可能引起流产或出血增多);无瘀滞者(如出血性疾病属气虚不摄者)不宜使用;对血竭过敏者禁用。
- 用量用法:内服1-3g,多入丸散,不宜入煎剂(高温煎煮可能破坏有效成分);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口干、恶心、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可缓解;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
- 配伍禁忌:不宜与寒凉药(如大黄、黄连)长期同用,以免影响活血效果;避免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合用,增加出血风险。
血竭不同来源及性状鉴别表
项目 | 国产血竭(麒麟血竭) | 进口血竭(龙血树等) |
---|---|---|
产地 | 云南西双版纳、广西 |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 |
性状 | 类圆四方形,表面暗红至红褐,有“血竭”商标,断面平滑有光泽 | 扁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黑红色,常附红粉,断面粗糙 |
火试 | 燃烧冒浓烟,有松香气,熔化后呈红色油状 | 燃烧烟气较淡,松香气弱,熔化后呈暗红色 |
主要成分 | 血竭素、血竭红素含量高 | 树脂酯含量较低,含较多树胶杂质 |
品质优劣 | 质坚、色红、断面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 质较硬、色暗、断面无光泽、杂质多者次之 |
相关问答FAQs
Q1:血竭和三七都是活血化瘀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血竭与三七均能活血化瘀、止血,但功效侧重点不同,血竭性平,偏于活血止痛、生肌敛疮,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疮疡不敛,尤其擅长“止血不留瘀”;三七性温,偏于止血定痛,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吐血、衄血、崩漏等)及跌打损伤,止血效果更佳,且能补虚(“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血竭内服多入丸散,三七可入煎剂、打粉或入药膳。
Q2:血竭外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血竭外用主要用于外伤出血、疮疡溃烂,需注意:①伤口需先清洁消毒,避免感染;②对血竭过敏者禁用,使用后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需立即停用;③疮疡脓液未净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④大面积伤口使用时需遵医嘱,避免过量吸收引起不良反应;⑤孕妇及皮肤破损严重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