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败酱草的功效、适用病症、用法及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败酱草为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痛、腹痛泄泻等症,应用历史逾千年,是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代表性品种之一。

中药材 败酱草

植物来源与性状鉴别

败酱草为多年生草本,根据花色不同分为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二者性状差异显著,需注意鉴别。

黄花败酱:根茎细长,节明显,有须根;茎直立,黄褐色,具纵棱,被白色倒生毛;基生叶丛生,叶柄长,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边缘具粗锯齿;茎生叶对生,叶片较小,叶柄短;花序为聚伞圆锥花序,花冠黄色,直径2-3mm,先端5裂,雄蕊4;瘦果长椭圆形,扁平,果翅膜质,边缘具淡褐色膜质翅,气特异,味苦、辛。

白花败酱:茎被白色粗毛,叶多为3-5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卵形或菱状披针形,边缘具不规则粗齿;花序为聚伞房花序,花冠白色,直径3-4mm,裂片长圆形;瘦果倒卵形,翅状苞膜质,较宽,气微,味微苦。

药材性状上,黄花败酱以色绿、花多、气浓、无杂质者为佳;白花败酱则以叶完整、色黄白、味苦者为佳,二者功效相近,但传统认为黄花败酱清热解毒之力稍强,白花败酱祛瘀止痛效更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败酱草性味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其性寒能清热,味辛能散瘀,苦能燥湿,故具三大核心功效:

中药材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败酱草苦寒清泄,能解热毒,消痈肿,为治疗肠痈、肺痈之要药,治肠痈(阑尾炎)常配大黄、牡丹皮、桃仁,如《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加减;治肺痈(肺脓肿)配桔梗、芦根、鱼腥草,以清肺排脓;治乳痈、痈肿疮毒,可单用鲜品捣敷,或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增强解毒消肿之力。

祛瘀止痛,活血调经

败酱草辛行苦泄,能通经活络,消瘀止痛,适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痛经及跌打损伤瘀肿,治产后瘀痛配当归、川芎、益母草;治跌打损伤配乳香、没药、红花,内服外敷均可。

清热利湿,止泻痢

败酱草苦寒燥湿,能清大肠湿热,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配黄连、木香、黄芩,如芍药汤加减;治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大黄,以清利湿热退黄。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败酱草含多种活性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如下:

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类别 代表成分
挥发油 败酱烯、异败酱烯、β-榄香烯等
三萜类 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败酱草苷Ⅰ、Ⅱ等
黄酮类 木犀草素、槲皮素、芦丁、异槲皮苷等
有机酸 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琥珀酸等
其他 多糖、生物碱(如败酱草碱)、微量元素(Zn、Cu、Mn等)

药理作用

  1. 抗菌抗炎:挥发油中的β-榄香烯、黄酮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如肿胀、渗出)和慢性炎症(如关节炎)均有改善作用。
  2. 镇静镇痛:败酱草提取物能延长小鼠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减少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具有中枢镇静和 peripheral 镇痛作用,与其缓解腹痛、瘀痛功效相关。
  3. 保肝利胆:齐墩果酸、黄酮类成分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小鼠的ALT、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有利胆退黄之效。
  4. 抗肿瘤:β-榄香烯、多糖成分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肝癌S180、胃癌MFC),诱导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辅助肿瘤治疗。
  5. 促进伤口愈合:败酱草多糖能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加速伤口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对外科感染创面、褥疮等有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败酱草在临床应用广泛,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

中药材 败酱草

  • 肠痈(阑尾炎):配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大黄牡丹汤加减),清热通腑,消痈排脓,轻症可单用鲜品捣汁服。
  • 肺痈(肺脓肿):配桔梗、芦根、鱼腥草、薏苡仁(千金苇茎汤加减),清肺化痰,排脓消痈,咳吐脓痰者尤宜。
  • 产后瘀阻腹痛:配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促进恶露排出。
  • 湿热泻痢:配黄连、木香、白头翁,清热燥湿,调气行滞,里急后重者可加槟榔。
  • 痈肿疮毒:鲜品捣烂外敷,或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内服外用并重,增强解毒消肿效果。

使用注意与禁忌

败酱草性寒,虽为清热良药,但并非人人适宜,使用时需注意:

  1. 脾胃虚寒者慎用:脾胃虚寒(腹痛喜温、便溏)者单用或久用易致腹泻,需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干姜、白术)或减量使用。
  2. 孕妇慎用:败酱草活血化瘀作用较强,孕妇可能引起流产,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不宜过量久服:过量服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煎汤用量为10-15g,鲜品可用30-60g。
  4. 过敏体质者慎用: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败酱草和鱼腥草都是清热解毒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败酱草与鱼腥草均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但功效侧重点不同:①性味归经: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②功效特点:败酱草长于消痈排脓(尤其肠痈、肺痈)、祛瘀止痛,兼能清热利湿;鱼腥草长于清肺热、利尿通淋,善治肺痈、痰热咳嗽、湿热淋证。③临床应用:败酱草常用于肠痈、产后瘀痛、跌打损伤;鱼腥草多用于肺热咳嗽、湿热淋证、疮痈肿毒,败酱草有特殊臭气(黄花败酱尤为明显),鱼腥草具鱼腥味,性状易区分。

Q2:败酱草治疗肠痈的具体用法和疗程是怎样的?
A:败酱草治疗肠痈(轻症阑尾炎)常配伍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等,煎汤内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具体用法:败酱草15g,大黄10g(后下),牡丹皮12g,桃仁10g,冬瓜仁30g,加水煎煮,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一般连续服用3-5天,腹痛、发热等症状可缓解;若症状加重或出现高热、腹肌紧张等,需立即就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重症或慢性阑尾炎患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联合抗生素或手术治疗,单用中药可能延误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七叶莲药材
« 上一篇 昨天
开紫花的药材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