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紫花的药材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因其独特的色泽和药用价值,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药材多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功效,其紫蓝色调常被视为“入血分”“清郁热”的象征,体现了中医药“取象比类”的智慧,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开紫花药材,包括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功效,帮助读者了解这一特色药用植物类群。
开紫花药材的常见种类及药用价值
丹参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表面砖红色或红褐色;茎四棱形,多分枝;花期5-10月,轮伞花序假总状,花冠蓝紫色,二唇形,上唇镰刀状,下唇3裂,有白色斑点。
药用部位:根。
功效:中医认为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为活血化瘀要药,能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常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热痹疼痛、疮疡肿毒等症,现代研究发现,丹参含丹参酮、丹参酚酸等成分,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还具有保肝、抗纤维化作用。
紫花地丁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无毛或被短柔毛;基生叶莲座状,长圆状披针形;花期4-5月,花淡紫色,花瓣5片,下方1片距细管状,形似小喇叭,花柱基部微膝曲。
药用部位:全草。
功效:性寒,味苦、辛,归心、肝经,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尤其善疗疔疮肿毒,主治疔疮、痈肿、喉痹、毒蛇咬伤,也可用于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黄酮类、有机酸、香豆素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能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
黄芩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茎基部伏地,上升;花期7-8月,花紫色,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3裂,雄蕊4枚,2强。
药用部位:根。
功效: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胎动不安等,现代研究证实,黄芩素、黄芩苷等成分有广谱抗菌、抗炎、解热及保肝作用,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黄芪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花期6-7月,花淡紫色或紫红色,总状花序腋生,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翼瓣、龙骨瓣均有长爪。
药用部位:根。
功效: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现代药理发现,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可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延缓衰老,改善肾功能。
益母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四棱形,有倒生糙伏毛;花期6-9月,花紫色,轮伞花序腋生,花冠二唇形,上唇全缘,下唇3裂,有斑点。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干燥全草称“茺蔚子”,种子称“茺蔚子”)。
功效: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之力佳,被誉为“经产要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癥瘕痞块、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现代研究表明,益母草碱有兴奋子宫、增加冠脉流量、抗血栓形成及降血压作用。
紫菀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簇生,多数细长;花期7-8月,花紫色,头状花序伞房状,舌状花蓝紫色,管状花黄色。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功效:性温,味甘、微苦,归肺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咳嗽气喘、痰多黏稠、劳嗽咳血、阴虚劳嗽,现代含紫菀皂苷、槲皮素等成分,有祛痰、镇咳、平喘及抗菌作用,对多种呼吸道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地黄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呈圆柱形、纺锤形或球形;花期4-5月,花紫红色,钟形,总状花序,花冠筒稍弯曲,先端5裂。
药用部位:根(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
功效:鲜地黄性寒,味甘、苦,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生地黄性寒,味甘,滋阴清热、凉血生津;熟地黄性微温,味甘,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补阴要药,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等。
开紫花药材速查表
药材名称 | 花色特征 | 药用部位 | 主要功效 |
---|---|---|---|
丹参 | 蓝紫色,二唇形 | 根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
紫花地丁 | 淡紫色,距细管状 | 全草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
黄芩 | 紫色,二唇形 | 根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
黄芪 | 淡紫色/紫红色,蝶形 | 根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
益母草 | 紫色,二唇形 | 地上部分 |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
紫菀 | 紫色,头状花序 | 根及根茎 |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
地黄 | 紫红色,钟形 | 根 | 滋阴补血,清热凉血(因炮制而异) |
开紫花的药材多具清热、活血、补益等功效,其花色紫蓝常与“入血分”“调气血”相关,体现了中医药“以色用药”的经验,这类药材既包括丹参、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黄芪、地黄等补虚扶正之药,应用广泛,但需注意,药材使用需辨证论治,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避免药不对症或过量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开紫花的药材是否都有清热解毒作用?
A1:并非所有开紫花的药材都有清热解毒作用,虽然紫花地丁、黄芩等以清热解毒见长,但丹参偏于活血化瘀,黄芪重在补气固表,地黄(熟地黄)长于滋阴补血,益母草善活血调经,紫花只是部分药材的形态特征,其功效需结合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判断,不能简单以花色定功效。
Q2:紫花地丁和蒲公英都是清热解毒药,如何区别使用?
A2:紫花地丁与蒲公英虽均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但侧重点不同:紫花地丁性寒,味苦辛,善清解热毒,尤其对疔疮肿毒、毒蛇咬痛等“火毒炽盛”之证疗效更佳,且能凉血;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清热解毒同时兼能利水通淋、疏肝解郁,更适用于乳痈、肠痈、湿热黄疸、肝火犯胃等证,临床可根据病症部位(如紫花地丁偏体表疮疡,蒲公英偏乳腺、肠道感染)及兼证(如是否兼湿热、肝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