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为传统名贵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来源特殊、功效卓著而被誉为“中药三宝”之一,其药用部位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 sifanicus)或原麝(M. moschiferus)成熟雄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野生资源因过度捕猎日益枯竭,现多依赖人工养殖麝取香。
性状与鉴别
麝香呈类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1.5-3厘米,表面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白色,半透明,内层为颗粒状或粉末状的褐色麝香仁,质柔软,有弹性,手搓能成团,揉搓后香气浓烈四溢,习称“当门子”(即麝香中的核心颗粒,呈不规则圆形或扁圆形,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真品麝香遇水不溶,火烧时爆鸣声轻微,残渣呈灰白色;伪品(如动物肌肉、肝脏或植物粉末掺杂)常有腥臭味,火烧残渣呈黑色或焦糊状。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麝香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含麝香酮(muscone,占1%-3%)、胆甾醇、胆固醇酯、麝香吡啶、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麝香酮是其核心功效成分,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 开窍醒神: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脑循环,促进意识恢复,适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等闭证。
- 活血通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促进瘀血吸收,常用于经闭、癥瘕、产后瘀痛及跌打损伤。
- 消肿止痛:抗炎、镇痛,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外用可治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如六神丸、麝香祛痛搽剂等成药均含麝香。
- 其他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早孕、增强免疫等活性,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麝香在中医临床中分内服、外用:
- 内服:多入丸散剂,每次0.03-0.1克,不宜入煎剂,以免挥发失效,如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苏合香丸(温通开窍)中配伍麝香,增强醒神开窍之力。
- 外用:研末调敷或入膏药,适量使用,可治疮疡溃烂、咽喉肿痛(如冰硼散含麝香)。
其配伍需辨证论治,如治寒闭证配肉桂、干姜;治热闭证配牛黄、黄连;治瘀血阻滞配桃仁、红花。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绝对禁用(麝香酮兴奋子宫,可致流产);阴虚血虚者慎用,避免耗气伤阴。
- 用量规范:内服严格控制剂量,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甚至中枢抑制;外用避免大面积或长期使用,防止皮肤吸收中毒。
- 资源保护:野生麝香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制品,严禁非法猎取与贸易,临床应选用合法来源的人工养殖麝香制品。
麝香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中文名 | 麝香 |
拉丁名 | Moschi Secus |
来源 | 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雄香囊分泌物 |
采收加工 | 冬季至次春猎取香囊,阴干,除去囊壳,取麝香仁 |
性味归经 | 辛,温;归心、脾、肝经 |
功效主治 |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经闭癥瘕、疮疡肿毒 |
用量用法 | 内服0.03-0.1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
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气虚体弱者慎用 |
FAQs
Q1:麝香为什么孕妇禁用?
A1:麝香性辛温走窜,其核心成分麝香酮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收缩,孕期使用可能引发流产或早产,属于妊娠禁忌药物,麝香活血作用较强,可能增加盆腔充血,进一步威胁胎儿安全,因此孕妇无论内服、外用均需严格避免。
Q2:如何区分天然麝香与人工合成麝香?
A2:天然麝香与人工合成麝香(如合成麝香酮)可通过性状、成分和价格区分:天然麝香呈颗粒状或粉末状,有特异浓烈香气,手搓成团后揉搓香气更持久,含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如胆甾醇、麝香吡啶);人工合成麝香多为单一麝香酮成分,香气较单一,无“当门子”特征,价格远低于天然麝香,临床应优先选择合法的天然麝香或质量可控的人工替代品,避免使用伪劣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