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全蝎,又名全虫、蝎子,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其中河南伏牛山、山东沂蒙山所产者因品质优良而被誉为“道地药材”,全蝎入药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是中医治疗急惊风、癫痫、破伤风、中风面瘫、疮疡肿毒等疾病的常用药。
药材基源与性状鉴别
全蝎的捕捉多在春末至秋初,此时蝎子活动频繁,体型饱满,捕捉后需及时处理,传统方法为将蝎子浸入清水中,使其吐出泥土杂质,随后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烫死(盐水烫可防腐败,并便于干燥),捞出后晾晒或烘干,即得“淡全蝎”;若用盐水煮后再晒干,则称“咸全蝎”,后者因盐分较高,易吸潮,储存时需注意防潮。
性状上,完整的全蝎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黄褐色或棕褐色,具光泽,头胸部有眼1对,胸足4对,均甚长,后腹部腹面有第1步足基节的疣状突起1个,腹内有黑色内容物,气微腥,味咸,以身干、完整、色黄褐、盐霜少者为佳,若破碎、潮湿、有异味者则品质次之。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全蝎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蝎毒多肽、蝎毒素、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卵磷脂及多种微量元素(如Zn、Fe、Cu、Mn等),其中蝎毒多肽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重的5%-8%。
(一)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物质 | 主要作用 |
---|---|---|
蝎毒多肽 | 神经毒素、镇痛肽 | 具有显著的抗惊厥、镇痛、抗癫痫作用,可阻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抑制异常放电 |
生物碱类 | 蝎碱、去甲蝎碱 | 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可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 |
氨基酸类 | 牛磺酸、γ-氨基丁酸(GABA) | 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发挥镇静、抗焦虑作用,保护心肌细胞 |
其他 | 锌(Zn)元素 | 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功能 |
(二)药理作用
- 息风止痉:全蝎对士的宁、戊四氮等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其蝎毒多肽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异常放电,缓解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等引起的抽搐痉挛。
- 镇痛抗炎:蝎毒中的镇痛肽(如BmK I)作用强度相当于吗啡的40%,但无成瘾性,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痛有显著缓解作用;同时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 抗血栓与改善循环:全蝎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纤溶活性,对脑血栓、冠心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其所含成分可扩张血管,增加脑部及肢体血流量,改善中风后肢体麻木、活动不遂。
- 抗肿瘤:蝎毒多肽对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效应,临床常作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
- 免疫调节:全蝎多糖和锌元素可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适用于免疫力低下反复感染者。
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一)炮制方法
全蝎的炮制直接影响其药效和毒性,传统炮制方法包括生用和制用:
- 生全蝎:取净全蝎,直接晒干或烘干,生品功专息风止痉、攻毒散结,多用于急惊风、癫痫、破伤风等实证,毒性较强,用量需严格控制。
- 酒炙全蝎:取生全蝎,用黄酒拌匀(每100kg全蝎用黄酒20kg),闷润至酒吸尽,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晾干,酒制后能增强通络止痛作用,并降低毒性,多用于风湿痹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现代研究认为,炮制过程中高温可破坏部分蝎毒蛋白,降低毒性,同时保留小分子肽类成分,使药效更安全稳定。
(二)临床应用
全蝎在临床上常根据配伍不同治疗多种疾病:
- 小儿惊风、癫痫:配伍蜈蚣、天麻、僵蚕,如“止痉散”,共奏息风止痉之效,适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癫痫频繁发作。
- 破伤风、中风口㖞:配伍防风、天南星、白附子,如“玉真散”,可祛风解痉,治疗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或配伍白附子、僵蚕,牵正散,治疗中风面瘫、口眼歪斜。
- 风湿顽痹、偏正头痛:酒炙全蝎配伍川芎、白芷、羌活,可通络止痛,风寒湿痹、顽固性头痛;配伍黄芪、当归,可益气活血,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肢体麻木。
- 疮疡肿毒、瘰疬结核:配伍雄黄、大黄、冰片,外用研末调敷,可攻毒散结,治疗疮疡溃烂、淋巴结结核。
使用注意与不良反应
全蝎辛散走窜,有毒,使用时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 用量:入煎剂常用3-6g,研末吞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过量可引起中毒,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心悸、抽搐、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全蝎可兴奋子宫,引发流产);血虚生风者慎用(如面色苍白、手足抽搐兼有血虚症状者);儿童及体弱者用量需减半。
- 减毒方法:煎剂需久煎(至少60分钟以上),可使蝎毒蛋白变性,降低毒性;避免与附子、乌头等大毒药物同用,以免毒性叠加。
- 储存: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咸全蝎易吸潮,可密封后加入少量花椒同储。
现代研究与资源保护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全蝎的活性成分被不断分离纯化,蝎毒多肽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如蝎毒镇痛注射液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望替代部分成瘾性镇痛药,全蝎在抗癫痫、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机制也逐步阐明,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野生全蝎因过度捕捉,资源日益减少,目前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人工养殖全蝎生长周期约2-3年,需模拟自然环境控制温湿度,饲料以黄粉虫、蟋蟀为主,养殖过程中需避免农药污染,以保证药材质量,应建立全蝎种质资源库,推广规范化养殖(GAP),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问答FAQs
Q1:全蝎有毒吗?日常使用时如何避免中毒?
A1:全蝎确实含有毒性成分(如蝎毒蛋白),但合理使用是安全的,避免中毒的关键在于:①严格控制用量,成人每日不超过6g,研粉吞服不超过1g;②久煎,煎煮时间至少60分钟,使毒性蛋白变性;③孕妇、儿童及体弱者禁用或慎用;④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Q2:全蝎和蜈蚣都是息风止痉药,两者在功效和应用上有什么区别?
A2:全蝎与蜈蚣均能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但全蝎性平,偏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适用于惊风、癫痫、破伤风等,且攻毒之力较蜈蚣缓和;蜈蚣性温,毒性较强,息风止痉力更峻猛,同时善于解毒散结、消肿止痛,适用于疮疡肿毒、蛇虫咬伤等,临床常两者配伍(如止痉散),增强息风止痉之效,但蜈蚣用量需较全蝎稍减(一般1-2条),以防毒性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