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ü et L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微寒,味苦、酸、涩,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清热凉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疮疡痈肿、烫伤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榆含有鞣质、三萜皂苷、黄酮类、酚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炎、抗菌、抗肿瘤、保护胃肠道黏膜等多种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地榆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尤擅下焦出血
地榆性寒入血分,味酸涩而能收敛,是治疗血热出血的良药,尤其对下焦血热出血症(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效果显著,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地榆苦寒沉降,能入肝、大肠经,直下焦血分,既能凉血以止血热,又能酸涩以收敛固涩,达到“止血不留瘀”的效果。
- 便血、痔血: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消肿,常用于治疗湿热蕴结大肠所致的便血、痔疮出血,症见血色鲜红、肛门肿痛等,常与槐花、黄芩、槐角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
- 崩漏、月经过多:地榆能清冲任之热,固经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崩漏(阴道非时下血,量多色鲜红)、月经过多,常与茜草、蒲黄、侧柏叶同用,增强凉血止血之效。
- 血痢: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常与黄连、木香、白头翁配伍,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榆中的鞣质、没食子酸等成分能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其含有的地榆皂苷能增加血小板数量,改善凝血功能,对多种实验性出血模型(如小鼠断尾出血、大鼠肝出血)均有显著止血效果。
解毒敛疮,疗疮疡烫伤
地榆性寒,能清热解毒,味酸涩能收敛固涩,有“解毒敛疮、消肿止痛”之功,为治疗疮疡肿毒、水火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的常用药。
- 疮疡肿毒:地榆能清解热毒、消肿排脓,用于治疗疔疮、痈肿、丹毒等热毒炽盛之症,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者可消,已溃者能促愈,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配伍,内服外用均可。
- 水火烫伤、皮肤溃烂:地榆提取物(地榆油、地榆膏)外用,能保护创面、减少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缓解疼痛,常用于治疗烫伤、烧伤、湿疹、下肢溃疡等,现代临床研究显示,地榆油对Ⅱ度烫伤的止痛、抗感染及创面愈合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表明,地榆中的鞣质能与创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外界刺激;其含有的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地榆能促进创面微循环,加速上皮细胞修复,缩短愈合时间。
清热凉血,止痢止带
地榆苦寒,能清热凉血、解毒燥湿,可用于治疗热毒血痢、湿热带下等症。
- 热毒血痢: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疗湿热毒邪蕴结肠道所致的血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常与黄连、秦皮、白头翁同用,增强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效。
- 湿热带下:地榆能清热利湿、固涩止带,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色黄、气味腥臭,常与黄柏、薏苡仁、椿皮配伍,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地榆还能清泻肝经实火,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常与菊花、决明子、夏枯草同用。
其他现代药理作用
除上述传统功效外,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地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 抗炎作用:地榆中的地榆皂苷、酚酸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抗肿瘤作用:地榆提取物中的三萜皂苷、黄酮类成分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肝癌、胃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 保护胃肠道黏膜:地鞣质能覆盖胃黏膜表面,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促进溃疡愈合;地榆多糖能调节胃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 抗氧化作用:地榆中的酚酸类、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延缓衰老。
地榆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为更直观了解地榆的物质基础,将其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归纳如下: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药理作用 |
---|---|---|
鞣质类 | 没食子酸、儿茶素、地榆鞣质 | 收敛止血、保护创面、抗腹泻、抑制微生物生长 |
三萜皂苷类 | 地榆皂苷Ⅰ、Ⅱ,山柰酚苷 | 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保护心肌 |
黄酮类 | 山柰素、槲皮素、芦丁 | 抗氧化、抗炎、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酚酸类 | 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 | 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止血、促进伤口愈合 |
其他 | 多糖、甾醇、挥发油 | 调节免疫、抗肿瘤、保护胃肠道 |
地榆的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地榆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无实热出血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虽弱,但仍需谨慎)。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止血炒炭用(地榆炭),清热解毒生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不宜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长期大量同用,以免助热伤阴。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口服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减量或停药后可缓解;外用偶见局部过敏,应立即停用。
相关问答FAQs
Q1:地榆和槐花都能止血,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地榆与槐花均能凉血止血,常用于血热出血症,但侧重点不同:地榆性沉降,主入肝、大肠经,尤擅治疗下焦出血(如便血、痔血、崩漏),且兼有解毒敛疮之功,可用于疮疡、烫伤;槐花性轻浮,主入肝、大肠经,长于清泄大肠之热,以治便血、痔血为主,兼能清肝泻火,治疗肝火上炎的目赤、头痛,地榆“止血+解毒”,槐花“止血+清肝”,下焦出血(尤其痔疮出血)常二者同用以增强疗效。
Q2:地榆外用治疗烫伤时,如何正确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A:地榆外用治疗烫伤,可取地榆炭研细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调成油膏(地榆油),或直接用地榆干品煎汤取滤液,冷却后湿敷创面,具体方法:Ⅰ度烫伤(红斑、灼痛)可用地榆油直接涂抹;Ⅱ度烫伤(水疱、溃烂)需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去除水疱皮后,用地榆油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2次,注意事项:①创面有感染者需配合抗生素治疗;②大面积烫伤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③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创面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