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类药材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一类重要的植物药来源,主要以木本或草质藤本植物的茎、枝入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传统中医认为藤类药材多具“通”的特性,能通经络、通血脉、通关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随着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通过图片特征识别藤类药材已成为基层用药、中药教学及贸易中的关键技能,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藤类药材的来源、性状特征(即图片关键识别点)及临床应用,并附速查表与常见问题解答,帮助读者系统掌握藤类药材的图片鉴别知识。
藤类药材的图片识别需结合植物来源、茎的形态、表面特征、断面特征及气味等多维度信息,不同藤类药材因植物科属、生长环境及采收加工方式的不同,在图片上呈现独特的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分真伪、评价质量的核心依据,以下以临床常用藤类药材为例,详细解析其图片特征。
常见藤类药材图片特征详解
鸡血藤
来源: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
图片特征:药材呈扁圆柱形或段块状,直径2~7cm,表面灰棕色,具纵沟及略突起的细密皮孔,可见横向裂隙(系干缩所致);栓皮脱落处呈红棕色,横切面特征为鉴别关键:皮部内侧有红棕色至黑棕色的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2~4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鸡血状”斑块),木部淡黄棕色,导管孔明显,射线呈放射状排列;质坚硬,断面裂片状,纵切面可见导管细小,呈红棕色点状散在,气微,味涩。
性味归经与功效:苦、甘,温,归肝、肾经,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等。
海风藤
来源:胡椒科植物风藤(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的干燥藤茎。
图片特征:茎呈圆柱形,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细纵纹及稀疏的椭圆形皮孔,节部稍膨大,有不定根,断面皮部窄,木部灰黄色,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菊花心),导管孔细小;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香,味微辛辣。
性味归经与功效:辛、苦,微温,归肝、脾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酸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等。
青风藤
来源: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或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Diels)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
图片特征:茎呈长圆柱形,直径0.5~2cm,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纹及明显的皮孔,老茎可见纵裂纹,断面皮部薄,木部黄白色或淡黄色,放射状纹理明显,导管孔小而密;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与功效:苦、辛,平,归肝、脾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水肿、脚气浮肿等。
络石藤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的干燥带叶藤茎。
图片特征:茎呈圆柱形,常弯曲,直径0.2~1cm,红褐色或棕褐色,有气生根(小根须),表面有细纵纹及点状皮孔,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革质,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浅绿色,叶柄短,断面皮部薄,木部黄白色,髓部常中空;质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与功效:苦,微寒,归心、肝、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咽喉肿痛、痈肿、跌打损伤等。
忍冬藤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带叶藤茎。
图片特征:茎呈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5~6mm,表面棕褐色至红褐色,幼枝密生柔毛和腺毛,老枝光滑,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全缘,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生柔毛;断面皮部薄,木部黄白色,髓部中空;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与功效:甘,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风湿痹痛、痈肿疮毒等。
夜交藤
来源: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干燥藤茎。
图片特征:茎呈细长圆柱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有纵纹及明显的皮孔,无毛;叶互生,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全缘,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浅绿色,常脱落,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或淡黄色,髓部疏松,呈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甘涩。
性味归经与功效:甘、微苦,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风湿痹痛等。
钩藤
来源: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Miq. ex Havil.)、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
图片特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有细纵纹和点状皮孔,钩下旋或双钩对生,钩基部膨大呈环状,断面皮部薄,木部浅黄棕色,髓部中空或黄白色;质硬,钩体不易折断;气微,味微。
性味归经与功效:甘、凉,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头痛眩晕等。
常见藤类药材图片特征速查表
药材名称 | 植物来源 | 关键图片特征 | 气味 |
---|---|---|---|
鸡血藤 | 豆科密花豆 | 切面有“鸡血状”红棕色树脂环,木部淡黄棕色,导管孔明显 | 气微,味涩 |
海风藤 | 胡椒科风藤 | 茎表面灰褐色,断面木部灰黄色、放射状纹理,质脆 | 气微香,味微辛辣 |
青风藤 | 防己科青藤 | 茎表面绿褐色,断面木部黄白色、纹理放射状,质硬 | 气微,味苦 |
络石藤 | 夹竹桃科络石 | 茎有气生根,叶对生全缘,折断有粉尘,髓部常中空 | 气微,味微苦涩 |
忍冬藤 | 忍冬科忍冬 | 幼枝密生柔毛和腺毛,叶下表面灰绿色,髓部中空 | 气微,味微苦 |
夜交藤 | 蓼科何首乌 | 茎表面紫红色,断面皮部紫红色、髓部疏松,味微苦甘涩 | 气微,味微苦甘涩 |
钩藤 | 茜草科多种钩藤 | 茎枝带双钩,钩基部膨大,断面髓部中空,质硬 | 气微,味微 |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通过图片快速区分鸡血藤和海风藤?
答:区分两者需重点观察切面特征:鸡血藤横切面可见红棕色至黑棕色的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形成2~4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鸡血状”斑块),是其标志性特征;而海风藤切面无树脂块,木部呈灰黄色,有明显放射状纹理(菊花心),且质地较脆,气微香、味微辛辣,与鸡血藤的苦味和树脂特征差异显著,鸡血藤茎较粗(直径2~7cm),海风藤茎较细(直径0.3~1.5cm),可通过茎径初步判断。
问:藤类药材图片中,哪些特征是伪品常见的混淆点?如何鉴别?
答:藤类药材伪品常混淆的特征包括:①茎的形态与颜色:如用豆科植物常春油麻藤(“大血藤”)冒充鸡血藤,常春油麻藤切面无“鸡血状”树脂块,颜色较浅,且导管孔排列不规则;②气味与味道:如用木通科植物木通冒充海风藤,木通断面有放射状纹理,但无海风藤的辛辣味,且味苦;③特殊结构:如用茜草科植物伪冒钩藤,伪品钩藤常无钩或钩形态不规则(如钩端直伸而非下旋),且断面髓部实心而非中空,鉴别时需结合来源、横切面特征及气味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显微或理化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