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中草药名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实践积累,其名字往往蕴含着形态、功效、生长特性或文化寓意,既是药物标识,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常见的补益类中草药如人参,因根形似人形而得名,性温味甘微苦,被誉为“百草之王”,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黄芪则取“黄者,长也”之意,根黄味甘,功擅补气固表、利尿托毒,常用于气虚乏力、自汗盗汗;枸杞子因“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得名,性平味甘,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当归原名“干归”,有“归元复本”之意,性温味甘辛,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对妇科诸疾尤为关键;熟地黄由生地黄九蒸九晒而成,性微温味甘微苦,功专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常用于肝肾阴虚诸证。

常见的中草药名字

清热类中草药以金银花为代表,因初开银白、后转金黄得名,性寒味甘,长于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是治疗热毒疮痈的要药;连翘形似古代连车,故名,性微寒味苦,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肿散结,常与金银花配伍;蒲公英则因“布地而生,蒲公英”得名,性寒味苦甘,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尤其擅长治疗乳痈;黄连取“根连珠而色黄”之意,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善治湿热痞满、高热神昏;黄芩因“芩者,黔也,黄黔而色深”得名,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止血安胎,对肺热咳嗽、血热出血效果显著。

解表类中草药麻黄因“其味麻,其色黄”得名,性温味辛微苦,是发汗解表的代表,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因“枝条嫩细如桂”得名,性温味辛甘,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善治风寒感冒、关节痹痛;薄荷因“薄荷”谐音“薄荷”,性凉味辛,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菊花因花形如“菊”而得名,性微寒味甘苦,疏散风热、平肝明目,菊花中的杭白菊更擅长清肝火;柴胡因“此草柔弱,如前胡而软”得名,性微寒味苦辛,疏肝解郁、退热升阳,是治疗少阳证的要药。

活血化瘀类中草药丹参因“根丹赤,如丹参”得名,性微寒味苦,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常用于胸痹心痛、月经不调;川芎原名“芎藭”,因“弯环如鞠藭”得名,性温味辛,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誉为“血中之气药”;红花因花色红艳得名,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常用于痛经、跌打损伤;桃仁因果仁如桃得名,性平味苦甘,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对瘀血阻滞、肠燥便秘效佳。

常见的中草药名字

其他类中草药如川贝母,因产于四川、形似贝母得名,性微寒味苦甘,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善治燥咳虚咳;半夏因“五月生白,居夏之半”得名,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是化痰要药;陈皮因“陈久者良”得名,性温味辛苦,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于脘腹胀满、咳嗽痰多;枳壳因“壳薄而中虚”得名,性微寒味苦辛,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善治气滞胸胁胀满;酸枣仁因“仁味酸,如枣”得名,性平味甘酸,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用于心肝血虚、失眠多梦。

类别 名称 性味 功效 应用举例
补益类 人参 甘、微苦,温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体虚欲脱,脾肺气虚
黄芪 甘,微温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气虚乏力,中气下陷
枸杞子 甘,平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当归 甘、辛,温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熟地黄 甘、微苦,微温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肝肾阴虚,骨蒸潮热
清热类 金银花 甘,寒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热毒疮痈,风热感冒
连翘 苦,微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瘰疬疮毒,乳痈
蒲公英 苦、甘,寒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乳痈,湿热黄疸
黄连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高热神昏
黄芩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肺热咳嗽,血热出血
解表类 麻黄 辛、微苦,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风寒表实证,哮喘
桂枝 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风寒感冒,关节痹痛
薄荷 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风热感冒,头痛目赤
菊花 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风热头痛,肝阳上亢
柴胡 苦、辛,微寒 疏肝解郁,退热升阳 少阳寒热,肝郁气滞
活血化瘀类 丹参 苦,微寒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胸痹心痛,月经不调
川芎 辛,温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血瘀痛经,头痛风湿
红花 辛,温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痛经,跌打损伤
桃仁 苦、甘,平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瘀血阻滞,肠燥便秘
其他类 川贝母 苦、甘,微寒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燥咳虚咳,肺热咳嗽
半夏 辛,温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湿痰咳嗽,呕吐反胃
陈皮 辛、苦,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脘腹胀满,咳嗽痰多
枳壳 苦、辛、酸,微寒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气滞胸胁胀满,食积
酸枣仁 甘、酸,平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失眠多梦,心悸盗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草药的名字通常有哪些命名规律?
答:中草药名字的命名规律多样,主要包括:①形态命名,如人参(根形似人形)、半夏(五月生苗,形半夏之半);②功效命名,如益母草(主治妇人诸疾)、骨碎补(能补肾健骨,续伤止痛);③生长特性,如蒲公英(布地而生,花如蒲公)、忍冬(凌冬不凋,即金银花);④产地命名,如川贝母(主产于四川)、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⑤颜色或气味,如黄芩(根黄)、藿香(气香如藿),这些名字既直观反映了药物特征,也蕴含古人对药物的认知。

常见的中草药名字

问题2: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注意哪些常见问题?
答:使用中草药需注意:①辨证论治,需根据体质、病情选药,如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药(薄荷、菊花);②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藜芦,乌头反贝母、瓜蒌;③特殊人群慎用,孕妇禁用峻下、破血药(如大黄、红花),儿童、老人需减量;④煎煮方法,如矿物药、贝壳类需先煎(石膏、牡蛎),芳香类药需后下(薄荷、砂仁),胶类药需烊化(阿胶、鹿角胶);⑤长期用药需警惕不良反应,如甘草久服可能水肿,何首乌可能肝损伤,需遵医嘱定期复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藤类药材图片如何辨别种类及药用价值?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皮药材有哪些?各自的药用功效和应用范围是什么?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