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虎,又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猫儿草等,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的全草,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因其多生长于山地阴湿处,植株形态似虎伏地,又有匍匐茎如虎下山之势,故得“下山虎”之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多生于海拔400-4500米的林下、灌丛、草甸或岩石缝隙中。
下山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体被腺毛和柔毛,根茎短,匍匐茎细长,红紫色,丝状,随处生根发芽,叶基生,通常3-7片;叶柄长3-10厘米,基部鞘状;叶片肉质,圆形或肾形,直径3-8厘米,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5-9个浅裂片,裂片边缘又有不规则钝齿,上面绿色,常具白色或淡红色斑纹,下面紫红色,两面被腺毛,聚伞花序圆锥状,稀总状,长12-25厘米,花梗被腺毛;苞片披针形,被腺毛;萼片5,卵形,先端尖,边缘膜质,花瓣5,不等大,白色或粉红色,下方2瓣较大,近提琴形,上方3瓣较小,卵形,雄蕊10,花丝棒状;子房球形,花柱2,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花果期4-11月。
根据《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古代医药文献记载及现代中药学研究,下山虎性寒,味辛、苦;归肺、脾、大肠经,其性寒能清热,味辛能发散,味苦能燥湿,故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痛之效。
下山虎在临床应用中功效显著,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热性病及外科、皮肤科疾病,1. 清热解毒: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肺脓肿)、咽喉肿痛等症,下山虎性寒入肺,能清肺热、解肺毒,对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咳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有良好效果;治疗肺痈时,常与鱼腥草、金银花、芦根等同用,以增强清热排脓之效,2.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多种出血症,如吐血、衄血(鼻出血)、尿血、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下山虎苦寒,能入血分,凉血止血,可单用鲜品捣汁服,或配伍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止血药以增强疗效,3. 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湿疹、丹毒等症,下山虎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缓解关节疼痛、肢体麻木;治疗跌打损伤时,可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于湿疹、丹毒等皮肤热毒疮疡,可煎水外洗或内服,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下山虎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有机酸(没食子酸、岩白菜素)、挥发油、鞣质、糖类等,槲皮素和山奈酚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组织损伤;没食子酸和岩白菜素则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抑制效果;下山虎提取物还具有止咳祛痰、止血、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山虎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9-15g,鲜品可用至30-60g,捣汁服;外用可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涂患处,治疗肺热咳嗽,可取下山虎15g,鱼腥草20g,桔梗10g,水煎服;治疗跌打肿痛,可取鲜下山虎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治疗湿疹,可取下山虎30g,苦参20g,地肤子15g,煎水外洗,每日2次。
需要注意的是,下山虎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外用时需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下山虎作为传统民间草药,虽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现代药理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项目 | |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辛、苦;归肺、脾、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痛 |
主治 | 肺热咳嗽、肺痈、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咽喉肿痛、湿疹、丹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遵医嘱;外用注意过敏反应 |
相关问答FAQs:
-
下山虎和虎耳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答:是的,下山虎是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的民间俗称,二者为同一种植物的全草入药,虎耳草是其植物学名称,而“下山虎”则因其生长习性及形态特征而得名,在我国南方地区民间草药中较为常用。 -
下山虎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下山虎本身无毒,其性寒,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需注意:①脾胃虚寒者(如平时易腹痛、腹泻、畏寒)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以免加重寒性症状;②外用时,少数人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皮疹等,应立即停用并清洗患处;③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体质调整用量;④下山虎作为民间草药,建议在正规中医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以确保疗效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