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热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指邪热犯肺或脏腑积热上攻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功能失调,其典型症状包括咳嗽、痰黄黏稠或痰中带血、气喘、发热、口干咽燥、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疾病若表现为上述热证,可参考肺热辨证论治,中草药治疗肺热注重整体调节,通过清热泻火、化痰止咳、养阴润肺等法,清除肺中邪热,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临床应用广泛。
常用治肺热中草药详解
清热泻火药
此类药性多寒凉,长于清泄肺热,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的高热、烦渴、咳喘、痰黄黏稠等症。
-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其含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抑制咳嗽中枢的作用,对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高热烦渴尤为适用,经典配伍如《伤寒论》中“麻杏石甘汤”,配伍麻黄、石膏、杏仁,共奏清肺平喘之效;治疗肺痈(肺脓肿)常与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同用,以加强清热解毒排脓之力,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易致腹泻。
-
桑白皮:性甘寒,归肺经,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其含桑白皮素、伞形花内酯等,能显著降低肺泡通透性,抑制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适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常与地骨皮、甘草配伍(如“泻白散”),清肺热而不伤肺气;若兼痰壅气逆,可配伍半夏、苏子,化痰降气,肺虚咳嗽者忌用。
-
石膏:性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石膏含含水硫酸钙,外用能收敛黏膜,内服可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而退热,适用于肺热咳喘、高汗出、烦渴引饮,治疗肺热咳喘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即“麻杏石甘汤”),石膏用量需大于麻黄,以制约其辛温之性;若兼胃热口渴,可配伍知母、天花粉,增强生津止渴之效,脾胃虚寒、无实热者禁用。
清热化痰药
此类药既能清热,又能化痰,适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膈满闷等症。
-
浙贝母:性苦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其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等,能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促进痰液分泌,同时抑制咳嗽中枢,对肺热咳嗽、痰黄稠厚、瘰疬疮肿有良效,与川贝母相比,浙贝母偏于清泄,适用于实热咳嗽,常配伍瓜蒌、黄芩,增强清热化痰之力;治疗乳痈(乳腺炎)可配伍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散结,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忌用。
-
瓜蒌:性甘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其含三萜皂苷、有机酸等,能增加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同时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肺循环,适用于肺热咳嗽、痰稠难咯、胸痹心痛、肠燥便秘,瓜蒌皮偏于清肺化痰,瓜蒌仁偏于润肠通便,若肺热兼肠燥,可全瓜蒌同用;治疗胸痹常配伍薤白、半夏,化痰散结、通阳止痛,脾胃虚寒、便溏者忌服,反乌头。
养阴润肺药
此类药性多甘寒或甘凉,能养阴润燥、清热生津,适用于肺热伤津所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等症。
-
芦根:性甘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其含多糖、薏苡素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毒素排出,同时生津止渴,缓解肺热燥咳,鲜芦根清热生津之力更佳,常与麦冬、天花粉同用,治热病伤津、肺热燥咳;若兼胃热呕逆,可配伍竹茹、生姜,清胃止呕,脾胃虚寒者慎用。
-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其含麦冬多糖、甾体皂苷等,能提高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同时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燥咳、劳嗽咯血、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常与沙参、玉竹、甘草同用(如“沙参麦冬汤”),养阴润肺、清热化痰;治疗热病伤阴、心烦失眠,可配伍玄参、丹参,清心除烦,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服。
常用治肺热中草药简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黄芩 | 苦寒,肺、胆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肺痈吐脓 |
桑白皮 | 甘寒,肺经 |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 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 |
浙贝母 | 苦寒,肺、心经 |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 肺热咳嗽、痰黄稠厚、瘰疬 |
芦根 | 甘寒,肺、胃经 |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 肺热燥咳、热病烦渴、胃热呕逆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心肺胃经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肺热燥咳、劳嗽咯血、津伤口渴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肺热有实热、燥热之分,实热者宜用黄芩、石膏等清泄热邪,燥热者宜用芦根、麦冬等养阴润肺,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误用。
- 配伍禁忌:苦寒药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可配伍陈皮、白术等健脾药;瓜蒌反乌头,不宜同用;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药(如丹参),以免动胎。
- 煎服方法:石膏、生地黄等矿物药、滋腻药需先煎30分钟;芦根、薄荷等芳香药宜后下;麦冬、沙参等宜久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 饮食调护: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助热生痰,可多食梨、百合、枇杷等润肺生津之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肺热咳嗽可以自己购买中草药煎服吗?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不建议自行购买中草药煎服,肺热咳嗽需分实热、燥热、痰热等不同证型,实热用黄芩、石膏,燥热用芦根、麦冬,痰热用浙贝母、瓜蒌,误用可能加重病情(如燥热误用黄芩易伤阴,实热误用麦冬易敛邪),建议先至医院辨证,明确证型后,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同时需注意煎服方法(如石膏先煎、芦根后下),服药期间观察症状变化,若咳嗽加重、发热不退或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问题2:肺热和风寒咳嗽如何区分?用药有什么不同?
解答:肺热咳嗽与风寒咳嗽可通过症状、舌象、脉象区分:肺热咳嗽以“热”为特点,表现为咳嗽痰黄黏稠或痰中带血、气喘息粗、发热(常为高热)、口干咽痛、舌红苔黄、脉数;风寒咳嗽以“寒”为特点,表现为咳嗽痰白清稀、易咳出、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低热或不发热)、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用药方面,肺热需清热泻火、化痰止咳,常用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风寒需辛温解表、宣肺止咳,常用麻黄、杏仁、紫苏叶等,若风寒误用清热药,易致“闭门留寇”,加重咳嗽;肺热误用辛温药,易助热化火,变生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