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载体,历经数千年实践检验,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医疗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掌握常用中草药的形态特征、性效配伍,是合理应用的基础,以下从解表、清热、补益、活血化瘀四类中草药入手,结合其图谱特征与经典配方,系统介绍其应用要点。
解表类中草药
解表药主要用于发散表邪,治疗感冒、流感等表证,分为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类。
麻黄
形态特征:草质茎呈细长圆柱形,节明显,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断面中空;味微苦。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经典配方: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感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助麻黄发汗并温通经脉,杏仁降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金银花
形态特征: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气清香,味甘微苦。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经典配方: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等,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寒、咽喉肿痛、口渴,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君药;荆芥、薄荷辛散透表,牛蒡子解毒利咽,共奏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之效。
清热类中草药
清热药用于治疗里热证,包括实热、虚热、湿热等,代表药物有黄芩、栀子等。
黄芩
形态特征:根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网纹;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味苦。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经典配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主治三焦热毒炽盛,症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方中黄芩清上焦热,黄连清中焦热,黄柏清下焦热,栀子泻火除烦,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效。
栀子
形态特征:果实呈椭圆形或长卵形,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经典配伍: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淡豆豉,主治热扰胸膈,症见心烦失眠、胸中懊憹,栀子清泻三焦之火,淡豆豉宣散郁热,共奏清宣郁热、除烦安神之功。
补益类中草药
补益药用于治疗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中医“扶正固本”思想的体现,代表药物有黄芪、当归。
黄芪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味微甜。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经典配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等,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方中黄芪为君,补气升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当归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形成层环黄棕色;味甘、辛,微苦。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经典配方: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主治血虚发热,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虚大无力,方中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当归补血和营,气旺则血生,共奏补气生血之效。
活血化瘀类中草药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血瘀证,如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等,代表药物有丹参、川芎。
丹参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形,表面砖红色或棕红色,有纵皱纹;断面疏松,红棕色;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痈。
经典配方: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香、砂仁,主治血瘀气滞之心胸刺痛、脘胁胀痛,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行气止痛,共奏活血行气、止痛之效。
川芎
形态特征:根茎呈结节状拳形,表面黄褐色,有瘤状突起的轮节;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波状环纹;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经典配方: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等,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症见头痛恶风、鼻塞流涕,川芎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君药;荆芥、防风疏风解表,白芷通窍止痛,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止痛之效。
常用中图谱及配方速查表
名称 | 科属 | 形态特征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常用配方 |
---|---|---|---|---|---|
麻黄 | 麻黄科 | 草质茎节明显,断面中空 | 辛微苦,温 | 发汗解表,平喘 | 麻黄汤(麻黄、桂枝等) |
金银花 | 忍冬科 | 花蕾棒状,表面黄白色 | 甘,寒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等) |
黄芩 | 唇形科 | 根圆锥形,断面黄色 | 苦,寒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等) |
黄芪 | 豆科 | 根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 | 甘,微温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 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等) |
当归 | 伞形科 | 根圆柱形,断面黄白色 | 甘辛,温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
丹参 | 唇形科 | 根砖红色,断面疏松 | 苦,微寒 |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 丹参饮(丹参、檀香等) |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图谱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帮助识别和配伍?
A1:中草药图谱通过直观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的形状、颜色、质地),结合文字描述(如气味、味道),帮助准确识别药材,避免混淆(如混淆北沙参与南沙参),配伍时,图谱可辅助判断药材的“道地性”(如甘肃的当归、四川的川芎),结合性味归经(如黄芪甘温补气,黄芩苦寒清热),遵循“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配伍原则,例如黄芪配当归(当归补血汤)体现“气为血帅”的理论,增强补血效果,图谱中标注的药用部位(如麻黄用茎,金银花用花蕾)确保用药准确,避免误用非药用部位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
Q2:使用中草药配方时有哪些禁忌需要特别注意?
A2:使用中草药配方需严格遵守“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避免合用导致毒性增强,同时需考虑体质禁忌:虚寒体质(如畏寒肢冷、便溏)忌用苦寒药(如黄连、栀子),实热体质(如口干舌燥、便秘)忌用温补药(如附子、肉桂),特殊人群需谨慎:孕妇禁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峻下逐水药(如甘遂、大戟);儿童用量需为成人1/3-1/2,避免过量;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含马兜铃酸、朱砂等有毒成分的药物(如关木通、朱砂安神丸),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必要时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