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学名Schefflera octophylla,为五加科鹅掌柴属常绿乔木,又名鸭掌木、小发财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其根皮、叶可入药,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在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等病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项目 | |
---|---|
植物学名 | Schefflera octophylla |
药用部位 | 根皮、叶 |
性味归经 | 辛、苦,寒;归肺、肝经 |
主要功效 | 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
主治病症 | 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忌用,忌辛辣油腻食物,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需停医 |
鸭脚木性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归肺、肝经,故能发挥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效,在祛风除湿方面,其辛香走窜,可通经络、散风湿,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常配伍威灵仙、独活等药材,增强祛风通络之效,活血消肿方面,能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瘀肿、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可单用鲜叶捣烂外敷,或配伍当归、赤芍等内服,以化瘀止痛,清热解毒则体现在对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疖肿毒等热毒病症的治疗,其寒性可清解热毒,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缓解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鸭脚木含挥发油、黄酮类、皂苷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氧化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法用量上,鸭脚木药用部位以根皮、叶为主,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内服时,干品煎汤,常用量为9-15g,鲜品用量可加倍至15-30g,分2-3次服用;外用时,取鲜叶适量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水清洗创面、痈肿处,每日1-2次,需注意,鸭脚木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或大量内服,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孕妇因其有活血作用,应禁用,以免影响胎儿,使用时需确保药材来源正规,避免误采误用有毒相似植物,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脾胃负担,若用药后出现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
鸭脚木和家里养的观赏鸭掌柴是同一种植物吗?是否可以随意采摘使用?
答:鸭脚木与家中常见的观赏鸭掌柴(鹅掌柴)为同种植物(Schefflera octophylla),但药用时需注意:观赏鸭掌柴在养护过程中可能喷洒农药、化肥,叶片或枝干残留有害物质,不宜直接药用;药用鸭脚木应采自无污染的野外环境或专门种植基地,确保药材安全,部分地区将同属其他植物(如鹅掌柴的变种)也称为鸭脚木,需由专业药师鉴别,避免误用。 -
鸭脚木可以长期用来治疗风湿病吗?
答:不建议长期服用鸭脚木治疗风湿病,风湿病多为慢性疾病,治疗需辨证论治,鸭脚木虽能祛风除湿,但性寒,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畏寒等副作用,中医强调“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应调整用药方案,可配合温补肝肾、益气养血的药材(如杜仲、黄芪等)调理,风湿病患者需规范就医,结合西药、物理治疗等综合方案,单依赖中草药可能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