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炙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经蜜炙炮制而成,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其应用历史逾两千年,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并誉其“国老”,意为“药中之君”,调和诸药,功兼补泻,生甘草与炙甘草虽同源,但因炮制工艺差异,药性与功效各有侧重,其中炙甘草以“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复脉定悸”为核心,在脾胃、心肺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
来源与炮制工艺
炙甘草的基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泥沙,切片后干燥即为生甘草;而炙甘草则需进一步炮制:取净甘草片,加炼蜜(以开水稀释后拌匀,闷润至蜜液被吸尽),用文火炒至黄色至深黄色、微有光泽、不粘手时,取出晾凉,传统炮制要求“蜜炙而不焦”,一般每100kg甘草片用炼蜜25-30kg,辅料比例与火候控制直接影响成品药效——蜜炙后甘草的甘缓之性增强,温补作用凸显,同时减轻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之力,转向补益调和。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炙甘草性甘、温,归心、肺、脾、胃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补、缓、和、调”:
- 补脾和胃:甘温能补,入脾经,善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致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如四君子汤),或与干姜、吴茱萸同用,温中散寒以健运中焦。
- 益气复脉:入心经,能补益心气,温通心脉,针对心气亏虚、心阳不足之心悸怔忡、脉结代(脉搏间歇不规律),代表方剂为《伤寒论》炙甘草汤,配伍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等,共奏“益气养阴、复脉定悸”之效,现代常用于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属气阴两虚者。
- 缓急止痛:甘草之“缓”在炙后更著,可缓解脏腑经络挛急疼痛,如脘腹挛急、四肢拘急,常与白芍配伍(如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治疗胃痉挛、腓肠肌痉挛等。
- 调和药性:作为“国老”,炙甘草能缓和峻烈药性(如附子、干姜之辛热),减轻毒副作用(如半夏、南星之燥毒),同时调和诸药,使复方配伍更趋平和,在方剂中多作佐使药。
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
炙甘草的临床应用需结合辨证论治,常见配伍如下:
- 脾胃虚弱证: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若兼中寒,加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若兼食积,加山楂、麦芽消食化滞。
- 心气亏虚证:配伍人参、黄芪增强补气之力,配伍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共治气阴两虚之心悸气短、自汗乏力;若兼血瘀,加丹参、川芎活血通脉。
- 脘腹挛急疼痛:配伍白芍、饴糖(小建中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若兼肝郁,加柴胡、香附疏肝理气。
- 调和药性:在十枣汤中配伍大枣,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峻下逐水;在麻黄汤中配伍甘草,缓和麻黄、桂枝之发汗解表,顾护正气。
配伍禁忌与使用注意
炙甘草虽药性平和,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十八反禁忌: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 体质与证候禁忌:实证、热证(如腹胀便秘、湿热黄疸)、水肿(尤其伴高血压者)慎用,因炙甘草甘温壅滞,可能加重病情;外感表证未解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 用量与疗程:常规煎汤用量3-10g,大剂量可用至15-30g,但需短期使用,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导致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低血钾(乏力、心律失常)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不良反应。
-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炙甘草含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如甘草素、异甘草素)、多糖等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心血管保护:甘草次酸能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调节钾离子通道,抑制心律失常;甘草黄酮可抗氧化、抗心肌缺血,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对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 消化系统调节:甘草酸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黏液合成,修复溃疡面,常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甘草多糖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
- 免疫调节与抗炎:甘草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细胞免疫;甘草酸、甘草黄酮具有显著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
- 解毒与保肝:甘草酸可与肝细胞内代谢酶结合,减轻化学性肝损伤,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其吸附作用还可促进毒物排泄。
以下为炙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归纳:
化学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甘草酸 | 抗炎、抗溃疡、调节免疫、解毒保肝、抗过敏 |
甘草次酸 | 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休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甘草黄酮(如甘草素) | 镇咳祛痰、抗氧化、抗心肌缺血、抗菌、抗病毒 |
多糖 | 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抗辐射 |
相关问答FAQs
Q1:炙甘草和生甘草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炙甘草与生甘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炮制方法、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三方面:
- 炮制:生甘草为干燥根及根茎直接切片,炙甘草加炼蜜拌炒而成。
- 性味:生甘草甘平,偏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炙甘草甘温,偏于补中益气、缓急止痛。
- 功效应用:生甘草常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疮毒、咳嗽痰多(如桔梗甘草汤)、食物中毒(解附子、半夏毒);炙甘草则专于脾胃虚弱(如参苓白术散)、心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脘腹挛急疼痛(如芍药甘草汤)。
选择时需根据病情:若需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用生甘草;若需补益心脾、缓急止痛,用炙甘草。
Q2:炙甘草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潜在风险?
A:不建议长期大量服用炙甘草,尽管其补益作用温和,但长期服用可能因甘草酸成分引发以下风险:
- 电解质紊乱:甘草酸可抑制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导致皮质醇代谢异常,引发“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低血钾(肌无力、心律失常)、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
- 药物相互作用:与利尿剂、降压药同用可能降低药效;与强心苷(如地高辛)联用,可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 其他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能导致头痛、嗜睡、性功能障碍等。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若需长期调理,应定期监测血钾、血压等指标,并配合其他药物配伍以减轻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