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但因其具有大毒性,临床应用需严格炮制,草乌药材的性状特征是其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其图片特征的详细解析,可帮助准确识别药材,以下从来源与产地、性状特征(结合图片描述)、炮制方法与图片变化、功效与毒性、伪品鉴别等方面展开说明。
来源与产地
草乌的基源植物为北乌头,多年生草本,块根通常2-6个连生,倒圆锥形或卵形,长2-5cm,直径0.5-1.5cm,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多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或灌丛中,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后入药,其干燥块根即为草乌药材。
性状特征(结合图片描述)
草乌药材的性状特征是图片识别的核心,通过观察其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及气味等,可初步判断药材质量。
-
形状与大小:草乌药材图片中,块根多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或类卵形,长2-7cm,直径1-3cm,顶端常有一残茎基或芽痕,下部分歧,常有多个侧根痕(“钉角”),整体形态类似“乌鸦头”,这也是其“乌头”名称的由来。
-
表面特征:表面为棕褐色或灰棕色,具细纵皱纹及支根痕,偶有突起的须根残基(俗称“钉角”),图片中可见表面较粗糙,有横向点状须根痕(侧根脱落后留下的疤痕),质地坚硬,不易折断,部分地区产的草乌表面可见“云锦花纹”(类圆形的环纹),但北乌头的云锦花纹不如川乌明显,图片中需仔细观察。
-
断面特征:横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菊花心”),环纹内散有点状维管束(“筋脉点”),纵断面可见明显的纤维纹理,中心颜色较深,周围颜色较浅,图片中,断面角质化不明显,质脆,粉性较强,与川乌的断面较细腻略有差异。
-
气味:气微,味辛辣、麻舌,毒性成分乌头碱刺激口腔黏膜,产生麻木感,图片中无法体现气味,但可通过“麻舌”特征辅助判断(生品毒性大,麻舌感强烈,炮制后减弱)。
炮制方法与图片变化
草乌生品有大毒,内服需经炮制减毒,常用炮制方法有豆腐煮、甘草煮、蒸制等,炮制后性状变化明显,图片特征也随之改变。
- 生草乌:图片中块根颜色较浅(灰棕色或棕褐色),表面纵皱纹明显,断面粉性强,形成层环纹清晰,可见大量点状维管束。
- 制草乌:经豆腐煮或蒸制后,图片中块根颜色加深,呈黑褐色或深棕褐色,表面皱缩,质地坚硬,断面角质化,形成层环纹模糊,粉性减弱,质地略韧,气味由辛辣麻舌变为微弱,毒性显著降低。
下表为生草乌与制草乌性状及图片特征对比:
项目 | 生草乌 | 制草乌 |
---|---|---|
颜色 | 灰棕色、棕褐色 | 黑褐色、深棕褐色 |
表面 | 纵皱纹明显,有侧根痕 | 皱缩,无侧根痕或较少 |
断面 | 粉性强,形成层环纹清晰 | 角质化,形成层环纹模糊 |
气味 | 辛辣、麻舌(强) | 微弱,微麻或无麻舌感 |
功效与毒性
草乌性热,味辛、苦,归心、肝、肾、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等,但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0.2mg即可中毒,3-5mg可致死,生品内服禁止使用。
临床应用时,制草乌需先煎、久煎(煮沸1-2小时),或入丸散剂,严格控制用量(一般1.5-3g),图片中正规购买的草乌药材应标注“生品”或“炮制品”,炮制品需有毒性警示标识,避免误用生品导致中毒。
伪品鉴别
市场上常见以白附子、天南星等冒充草乌,可通过图片特征区分:
-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图片中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白色至黄白色,无“钉角”和纵皱纹,断面富粉性,无形成层环纹,味麻辣、无麻舌感。
-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的块茎,图片呈扁球形,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有麻点(须根痕),断面白色,质地坚硬,味麻辣、无麻舌感。
草乌图片的核心鉴别点为“钉角”(侧根痕)、形成层环纹(“菊花心”)及麻舌味,伪品多无此特征。
相关问答FAQs
Q1:草乌药材图片中如何区分生品和炮制品?
A:生草乌图片中块根颜色较浅(灰棕色或棕褐色),表面纵皱纹明显,有侧根痕(“钉角”),断面粉性强,形成层环纹清晰,味辛辣、麻舌感强烈;制草乌图片中块根颜色加深(黑褐色或深棕褐色),表面皱缩无侧根痕,断面角质化、形成层环纹模糊,粉性减弱,味微弱或无麻舌感,炮制品图片上通常标注“制草乌”或“炮制”字样,生品则标注“生草乌”。
Q2:草乌药材图片显示表面有黑色斑点是否正常?
A:草乌图片中表面出现少量黑色斑点可能是干燥过程中霉变或储存不当导致,属于异常现象,不可药用,正常草乌图片中表面应为棕褐色或灰棕色,颜色均匀,无霉斑、虫蛀,若发现图片中草乌表面有黑色斑点或腐烂迹象,需警惕质量问题,建议选择表面光滑、色泽均匀、无杂质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