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倒侓草是中草药中一味颇具特色的药材,其应用历史悠久,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倒侓草为唇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约30-8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通常带紫红色,密被倒生刺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被短柔毛及腺点,叶柄长1-3厘米,轮伞花序腋生,多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外被刺毛及腺点,萼齿5,三角形;花冠紫色或蓝紫色,长约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裂片圆形,下裂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前对能育,后对退化,花药2室;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小坚果倒卵形,褐色,无毛,花期6-9月,果期8-10月,其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及林缘等处,资源丰富,易于采收。
从性味归经来看,红倒侓草性寒,味辛、苦,归肺、肝、膀胱经,这一特性决定了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肿、祛风除湿,在传统应用中,红倒侓草常用于治疗多种热毒及湿热病症,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热淋涩痛、水肿、疮痈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对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疮疡肿毒,可单用内服或外敷,也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以增强疗效;利尿通淋之效显著,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痛,常与车前子、滑石、瞿麦等同用;活血消肿、祛风除湿之效则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肿、风湿关节疼痛,可配伍当归、赤芍、威灵仙等药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倒侓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酚类、有机酸、氨基酸及矿物质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挥发油中的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其利尿作用可能与所含的钾盐及有机酸有关,能促进尿液的生成与排出,有助于消除水肿,红倒侓草还具有一定的镇痛、解热作用,为其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在用法用量方面,红倒侓草内服常用量为9-15克,煎汤服;或研末吞服,每次1-3克,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患处,使用时需注意,红倒侓草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孕妇应禁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为更直观了解红倒侓草的基本信息,可参考下表:
项目 | |
---|---|
拉丁学名 | Leonurus japonicus var. pilosus (Miq.) S.Y.Hu et Hsiao |
科属 | 唇形科益母草属 |
分布 |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林缘 |
药用部位 | 全草 |
性味 | 性寒,味辛、苦 |
归经 | 肺、肝、膀胱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肿、祛风除湿 |
主治病症 | 感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热淋涩痛、水肿、疮痈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9-15克,煎汤;研末1-3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红倒侓草与金银花同为清热解毒药,二者有何区别?
答:红倒侓草与金银花虽均有清热解毒之效,但功效侧重点不同,红倒侓草性寒味苦,清热解毒的同时,长于利尿通淋、活血消肿,更适用于热毒壅盛兼有湿热下注(如尿路感染)或跌打损伤瘀肿的病症;其活血作用也较强,可用于风湿痹痛,而金银花甘寒质轻,清热解毒之力平和,且疏散风热,多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及疮痈肿毒初起,无利尿活血之效,二者若配伍使用,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热毒较重的复杂病症。
问:服用红倒侓草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答:服用红倒侓草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肥肉、冰淇淋等,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脾胃负担,红倒侓草性寒,若长期或大量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不宜与温补类中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同用,以免降低其清热功效,若需联合用药,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