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具有祛风止痛、通窍止涕、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等功效,由于白芷的应用广泛,市场上流通的药材品质参差不齐,掌握其图片特征对鉴别真伪、优劣至关重要,以下从基源、性状特征、图片识别要点、产地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表格归纳关键鉴别特征,帮助读者通过图片准确识别白芷药材。
基源与植物形态
白芷原产于我国,主产于河南、四川、浙江等地,其中河南禹州产者称“禹白芷”,浙江杭州产者称“杭白芷”,四川产者称“川白芷”,植物形态上,白芷为多年生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横向皮孔样突起;茎直立,中空,常带紫色,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茎上部叶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花瓣白色,倒卵形,果实长圆形,药用部位为根部,其形态特征直接决定药材性状,是图片识别的基础。
药材性状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
白芷药材因产地和加工方式不同,性状略有差异,但核心特征具有共性,通过图片观察时,需重点关注以下部位:
根头部(芦头)
根头部略呈方形,有横向环纹(俗称“疙瘩丁”),是白芷的典型特征,由茎基部的叶柄残基形成,图片中可见环纹密集,颜色较深,部分残留有绿色或棕色的叶柄碎片,环纹的数量和清晰度可反映药材的新老程度,新货环纹明显,陈货则较模糊。
表面特征
药材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横向皮孔样突起(疙瘩)散在,呈点状或短条状,稍隆起,色浅,图片中需注意观察皮孔的分布是否均匀,真品白芷的皮孔小而密集,伪品(如兴安白芷、川白芷)的皮孔可能较大或稀疏,表面常有“抽沟”现象,即因干燥收缩形成的纵向沟纹,但沟纹不宜过深,过深可能提示加工不当或存放过久。
质地与断面
质地坚实,断面类白色或灰白色,粉性足,形成层环圆形,棕色,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图片中可见断面较平整,形成层环明显,油点细小、分布均匀,习称“菊花心”;若断面呈黄褐色、油点稀疏或无粉性,可能为伪品或劣质品(如熏硫过度或受潮霉变)。
气味
气芳香浓郁,味辛、微苦,图片虽无法直接反映气味,但可通过观察药材是否有霉味、酸味等异味辅助判断,优质白芷香气纯正,无异味。
不同产地白芷性状对比(表格)
为方便图片鉴别,现将主产白芷的性状差异归纳如下:
产地 | 别名 | 根形 | 表面颜色 | 皮孔特征 | 断面特征 | 气味强度 |
---|---|---|---|---|---|---|
河南禹州 | 禹白芷 | 圆锥形,略显瘦 | 灰棕色 | 皮孔小而密集,横向突起 | 类白色,粉性强,“菊花心”明显 | 香气浓郁 |
浙江杭州 | 杭白芷 | 圆柱形,较粗壮 | 黄棕色 | 皮孔较大,纵向排列 | 灰白色,油点较明显 | 香气稍淡 |
四川 | 川白芷 | 圆锥形,多分枝 | 深黄棕色 | 皮孔稀疏,色深 | 淡黄色,粉性稍弱 | 香气浓烈 |
产地加工与炮制对性状的影响
白芷采挖后需立即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未及时加工易导致“油条”(内部腐烂),图片中可见根条变软、断面发黏,炮制方法不同,性状亦有变化:生白芷(晒干)表面灰黄,香气浓;炒白芷(麸皮炒制)表面深黄,香气稍弱;蜜白芷(炼蜜拌炒)表面棕黄,味微甜,图片鉴别时需结合炮制方法判断,避免将炮制品误认为生品。
常见伪品图片鉴别要点
市场上白伪品主要有兴安白芷(东北产)、独活(伞形科当归属)等,兴安白芷根较长,表面灰白色,皮孔大而明显,断面形成层环方形,与白芷的圆形环纹区别显著;独活根头部具横环纹,但表面有深纵沟,断面“菊花心”不明显,香气弱,白芷的香气浓郁是其关键鉴别点。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白芷和杭白芷?
解答:白芷(禹白芷)与杭白芷同属不同变种,图片中可通过根形、表面颜色和皮孔特征区分:禹白芷多呈圆锥形,根条较瘦,表面灰棕色,皮孔小而密集;杭白芷呈圆柱形,根条粗壮,表面黄棕色,皮孔较大且纵向排列,断面“菊花心”不如禹白芷明显,杭白芷的香气稍淡于禹白芷,可通过气味辅助判断(图片中可结合产地信息推测)。
问题2:白芷药材图片中“枯心”现象是什么原因?是否影响质量?
解答:“枯心”指白芷药材中心部分干枯、空洞或呈深褐色,主要因采收过晚、加工不及时(未及时晒干导致内部腐烂)或存放不当(受潮霉变)所致,图片中可见根条中部有空洞或深色斑块,质地松软,枯心白芷有效成分流失,药效降低,且易滋生霉菌,属于劣质品,选购时应避免选择有明显枯心的药材,优质白芷应质地坚实、断面无枯心、油点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