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冒冷风”在中医里常被称为“牙齿遇冷酸痛”或“齿寒”,是指牙齿在接触冷空气、冷饮或冷水时出现酸痛、敏感,甚至短暂刺痛的症状,中医认为,牙齿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齿病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相关,治疗需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中医对“牙冒冷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牙齿的健康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胃经络齿”,若胃中积热或虚火上炎,亦可循经上攻牙齿;“风寒之邪”外袭,侵袭阳明经脉,或气血不足、牙齿失于濡养,则遇冷时易出现酸痛,具体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类:
- 风寒袭表: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阳明经络,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痛,遇冷加重。
- 肾气亏虚: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则髓不养骨,牙齿失养,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冷邪易侵。
- 脾胃虚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牙齿失于濡养,加之脾虚生湿,湿邪困阻,遇冷则酸软。
- 龋齿或牙本质过敏:中医虽无“牙本质过敏”之名,但龋齿(“龋齿”)或牙齿磨损(“齿龋”)导致牙本质暴露,外邪易从“虚处”入侵,引发冷敏感。
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中药内服,调理脏腑功能,驱邪扶正。
证型 | 辨证要点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风寒袭表 | 牙齿遇冷风刺痛,得热痛减,恶风,舌淡苔薄白 | 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白芍、葛根、生姜、大枣、细辛 |
肾气亏虚 | 牙齿酸软无力,遇冷加重,牙龈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 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附子、肉桂 |
脾胃虚弱 | 牙齿咀嚼无力,遇冷酸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 |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升麻 |
胃火上炎(兼夹) | 牙齿红肿热痛,遇冷稍减,但口臭、便秘,舌红苔黄 | 清胃散 | 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 |
(二)外治法——局部用药与刺激
- 中药含漱:取细辛、花椒、荜茇、白芷各10g,煎水含漱,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 药物外敷:将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物研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患侧颊车、下关穴,或直接敷于牙龈处,适用于肾虚、风寒型。
- 针灸疗法:取合谷(手阳明大肠经,远端取穴)、颊车、下关(局部取穴)、太溪(肾经原穴)、足三里(胃经合穴),针刺或温针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风寒型可加风池穴;肾虚型加太溪、涌泉。
(三)食疗调理
- 核桃山药粥:核桃仁15g、山药30g、大米50g,煮粥食用,适用于肾虚型,可补肾固齿。
- 生姜花椒粥:生姜3片、花椒5g、大米50g,煮粥加少许盐,适用于风寒型,可温中散寒。
- 枸杞黑芝麻糊:枸杞15g、黑芝麻20g、核桃15g,打成粉煮糊,长期食用,可滋肾养血。
日常调护
- 避免冷热刺激:少食冷饮、冰水,避免用冷水刷牙,可用温水(35℃左右)漱口。
- 口腔卫生:采用巴氏刷牙法,软毛牙刷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减少牙本质敏感,定期洗牙,清除牙结石。
- 饮食有节:忌辛辣、油腻,戒烟酒,多吃富含维生素A、C、D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牛奶),强健牙龈。
- 起居有常: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节房事以养肾,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以促进气血运行。
相关问答FAQs
问:牙冒冷风一定是肾虚吗?
答:不一定,牙冒冷风虽与肾虚(“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关系密切,但也可见于风寒袭表(外感寒邪)、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证型,需结合全身症状判断,如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多为肾虚;伴恶风、头痛多为风寒;伴腹胀、食欲差多为脾虚,建议中医辨证后治疗。
问:中医治疗牙冒冷风需要多久见效?
答:疗效因人而异,与证型、病程、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轻度的风寒或脾胃虚弱型,通过中药含漱、针灸及调护,1-2周可缓解;肾虚型或伴有牙本质敏感者,需内服调理1-3个月,配合日常养护,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牙床流脓、牙齿松动,需及时排除龋齿、牙周炎等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