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别名夏枯球、广谷草等,因夏季果穗枯时采收,穗形似百花凋零而得名,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散结消肿类中草药,其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后世医家对其功效不断拓展,现已成为中医治疗目赤肿痛、瘰疬、乳痈等疾病的常用药。
植物形态与来源
百花夏枯草为多年生草本,茎方形,基部伏地,上部直立,常带淡紫色,密被细毛,叶对生,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色深绿,两面均有细毛,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穗状花序,花冠紫色、蓝紫色或淡红色,花萼二唇形,宿存,内有小坚果4枚,夏季果穗呈棕褐色时采收,晒干即可入药,主产于我国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地,以河南产者质佳,称“怀夏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百花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其核心功效为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具体应用如下:
清肝泻火,明目
肝开窍于目,肝火旺盛易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百花夏枯苦寒泄降,善清肝经郁火,为治目疾要药,如《本草纲目》载:“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取汁熬膏服,有神效。”常配伍菊花、决明子、桑叶等,增强清肝明目之效,用于肝火亢盛所致的目赤肿痛、视物模糊;若肝阴不足,目珠夜痛(阴虚火旺),则配伍当归、枸杞子、石斛等,滋阴清肝,标本兼顾。
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百花夏枯苦能泄结,寒能清热,长于消散郁结,对痰火互结所致的瘰疬、瘿瘤、乳痈等有良效,如《丹溪心法》用夏枯草配伍香附、贝母治疗“瘰疬马刀,痰核”,因其能“破症散结”;治乳痈(急性乳腺炎),可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甲状腺肿大(瘿瘤),则配伍玄参、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
辅助降压,现代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花夏枯草含夏枯草苷、熊果酸、齐墩果酸、芸香苷及多种无机盐(如钾盐),具有明显的降压、抗炎、抗菌、降血脂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扩张外周血管有关,常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配伍钩藤、石决明、夏枯草汤(夏枯草、黄芩、菊花等)可协同增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百花夏枯草的药效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药理作用 |
---|---|---|
三萜类 | 夏枯草苷、熊果酸、齐墩果酸 | 抗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乳腺癌、肝癌细胞) |
苷类 | 芸香苷、芦丁 |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弹性,辅助降压;抗氧化 |
挥发油 | 樟脑、薄荷脑、桉油精 | 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祛痰止咳 |
无机盐 | 钾盐(高达2.7%-3.5%) | 利尿、降压(促进钠排泄,扩张血管) |
多糖类 | 夏枯草多糖 | 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
临床应用与配伍
百花夏枯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辨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 目赤肿痛:配伍菊花10g、决明子15g、桑叶9g,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 瘰疬结核:配伍玄参12g、贝母9g、牡蛎30g(先煎),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2次。
- 高血压(肝阳上亢型):夏枯草15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黄芩9g,煎服,每日1剂。
- 乳痈初起:鲜夏枯草30g、蒲公英20g、金银花15g,水煎服,药渣外敷患处。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熬膏、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夏枯草性寒,易伤脾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者不宜单用,可配伍生姜、大枣、白术等温胃健脾。
- 低血压者慎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加重低血压症状(头晕、乏力)。
- 孕妇慎用: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夏枯草可能对子宫有兴奋作用,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
相关问答FAQs
Q1:百花夏枯草和普通夏枯草是同一种药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A:百花夏枯草是夏枯草的别称之一,两者为同一种植物(唇形科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无本质区别。“百花”因其花序密集、色彩多样(紫、蓝、淡红等)而得名,部分地区民间以此称呼以区别于其他部位(如全草)入药的情况,但药典中以“夏枯草”为正名,临床通用。
Q2:百花夏枯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有没有副作用?
A:不建议长期泡水喝,夏枯草性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减退等;其含有的钾盐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尤其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若需长期服用(如治疗高血压、瘰疬),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配伍其他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一般以2-4周为1个疗程,症状缓解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