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相关,治疗需辨证施治,选用止咳中草药时需根据咳嗽类型(如风寒、风热、燥咳、痰饮等)及伴随症状灵活搭配,以下介绍常见带止咳作用的中草药,通过文字描述其形态特征(“图”的替代,帮助识别),并详细说明其性味、功效、用法及注意事项,最后以表格归纳关键信息,辅以相关问答。
常见止咳中草药及形态特征
川贝母
形态特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棱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呈类圆锥形或瓣球形,高0.3-1.4cm,直径0.3-1.2cm,表面类白色至浅棕黄色,有的具深棕色斑点(“怀中抱月”特征),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端闭合或开裂,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3-10g,研粉冲服每次1-2g。
注意事项:反乌头,脾胃虚寒、寒痰咳嗽者禁用。
枇杷叶
形态特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叶片长椭圆形、长圆状倒卵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有光泽;下表面灰白色,密被锈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革质,易碎,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用法用量:6-10g,刷去绒毛,蜜炙后用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注意事项: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者慎用。
桔梗
形态特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支,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顶端有较短的根茎(“芦头”),根茎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全体有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皮孔样斑痕,质硬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金井玉栏”),气微,味微甜后苦。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肺痈吐脓。
用法用量:3-10g,炒后可降低辛散之性,增强止咳作用。
注意事项: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阴虚咯血者慎用。
甘草
形态特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而重,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裂隙(“菊花心”),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央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
用法用量:2-10g,生用清热解毒,蜜炙用补中益气、润肺止咳。
注意事项:大剂量久服水肿、高血压患者慎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紫菀
形态特征: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根茎呈块状,簇生根茎,茎基短,有叶柄残基;根多数,细长,长6-15cm,直径0.1-0.3cm,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有黄白色心(“心部”),气微香,味甜、微苦。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用法用量:5-10g,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注意事项:有实热者慎用。
款冬花
形态特征: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呈长圆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长1-2.5cm,直径0.5-1cm,基部常有紫红色鳞叶,外苞片3层,外表面密被白色茸毛,内表面类棕色,无毛;苞片内层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膜质,无毛,先端尖,体轻,质柔软,气香,味微苦而辛。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
用法用量:5-10g,蜜炙用。
注意事项:阴虚劳嗽、咳血者慎用。
前胡
形态特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细环纹,下部有纵沟及纵皱纹,断面不整齐,皮部淡黄白色,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用于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3-10g。
注意事项:阴虚咳嗽、寒饮咳喘者慎用。
半夏
形态特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呈类球形,直径1-1.5cm,有的稍偏斜,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
用法用量:3-10g,一般需炮制(如姜半夏)后使用,生品多外用。
注意事项:反乌头、贝母、瓜蒌、白蔹、白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出血症者禁用,生品有毒需炮制。
止咳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药物名称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适用证型 | 常用量(g) | 炮制建议 |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肺、心经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肺热燥咳、阴虚劳嗽 | 3-10 | 研粉冲服 |
枇杷叶 | 苦,微寒;肺、胃经 |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肺热咳嗽、胃热呕逆 | 6-10 | 刷去绒毛,蜜炙 |
桔梗 | 苦、辛,平;肺经 |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 咳嗽痰多、咽喉肿痛 | 3-10 | 炒用降低辛散性 |
甘草 | 甘,平;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 咳嗽痰多、诸药调和 | 2-10 | 蜜炙用润肺 |
紫菀 | 辛、甘,温;肺经 |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 | 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 5-10 | 蜜炙 |
款冬花 | 辛、微苦,温;肺经 |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 新久咳嗽、喘咳痰多 | 5-10 | 蜜炙 |
前胡 | 苦、辛,微寒;肺经 |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 痰热喘咳、风热咳嗽 | 3-10 | 生用 |
半夏 | 辛,温;脾、胃、肺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痰多咳喘、风痰眩晕 | 3-10 | 姜制降低毒性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止咳中草药可以自行随意搭配使用吗?
答:不建议自行随意搭配,止咳中草药的配伍需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不同证型(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咳、痰湿咳嗽等)需选用不同性味的药物,搭配不当可能加重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风寒咳嗽宜用辛温止咳药(如生姜、紫苏叶),若误用寒凉的川贝母、枇杷叶,可能导致“寒邪凝滞”,咳嗽加重;而肺热燥咳则需清热润肺药,若用温燥的半夏、款冬花,可能耗伤津液,部分药物存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如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半夏反乌头、贝母等),自行搭配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体质及病情轻重合理配伍。
问题2:小孩咳嗽选用川贝母炖梨,适合所有类型的咳嗽吗?
答:并非所有类型的小孩咳嗽都适合用川贝母炖梨,川贝母性寒,味甘苦,主要适用于肺热燥咳或阴虚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症状,若小孩属于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痰湿咳嗽(咳嗽痰多色白、容易咳出、胸闷纳差、舌苔白腻),误用川贝母会加重寒邪或痰湿,导致咳嗽迁延不愈,小孩脾胃功能较弱,川贝母性寒,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建议家长先带孩子就医,明确咳嗽类型,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川贝母炖梨,一般3-6岁儿童每日川贝母用量不超过1-2g(研粉),且不宜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