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九里香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的干燥叶或带叶嫩枝,别名千里香、月橘、满山香等,是我国岭南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也是传统中医药中具有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解毒消肿功效的重要药材,其植株形态优美,花香浓郁,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常作为园林绿化植物,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以下从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化学成分、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相关植物学特征表格及常见问题解答。
植物学特征与形态识别
九里香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株高度通常在1-3米,枝直立或开展,灰褐色至灰白色,当年生枝条绿色,具纵向细棱,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片,间有9片,小叶片卵形、卵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9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中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4-6条;小叶柄长3-8毫米,总叶柄长1-3厘米,有稀疏的微柔毛。
花为白色或略带黄色,芳香浓郁,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3-8毫米;萼片5片,卵形,长约2毫米,边缘有睫毛;花瓣5片,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0-18毫米,宽3-6毫米,先端钝或短尖;雄蕊10枚,长短不等,比花瓣短,花丝线形,中部以下增宽,花药卵圆形;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胚珠1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
果实为浆果,椭圆形或卵形,长1-2厘米,宽6-10毫米,成熟时朱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透明油点;种子1-2粒,种皮有细皱纹,花期4-8月,果期9-12月,九里香的叶片和枝条均含挥发油,揉碎后有强烈香气,是其“九里香”名称的由来。
以下为九里香主要植物学特征简表:
特征类别 | 具体描述 |
---|---|
科属 | 芸香科、九里香属 |
别名 | 千里香、月橘、满山香、七里香 |
株高 | 1-3米(常绿灌木/小乔木) |
叶片 |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片,卵形,深绿色有光泽 |
花朵 | 白色,聚伞花序,芳香浓郁,花瓣5枚 |
果实 | 椭圆球形,成熟时朱红色,含油点 |
花期 | 4-8月 |
果期 | 9-12月 |
药用价值与功效
九里香在传统中医药中应用历史悠久,其性温,味辛、微苦,归心、肝、肺经,具有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解毒消肿、麻醉止痛、祛风活络等功效,中医理论认为,九里香辛温香散,能行能散,既可行气解郁以治气滞之痛,又能活血化瘀以疗瘀血之疾,还可解毒消肿以疗疮疡肿毒,临床应用广泛。
行气止痛,调和中焦
九里香辛散温通,能行脾胃气滞,缓解脘腹胀痛、食少纳呆等症状,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亦有疏肝理气之效,如《岭南采药录》记载:“九里香,行气止痛,治胃痛,腹痛,气胀。”《本草纲目拾遗》亦言其“暖胃止吐,行气止痛,治心腹气胀”。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九里香善于走窜,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风湿痹痛等症,其外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肿,内服则能通利血脉,缓解关节疼痛,如《广西中药志》记载:“九里香,接骨,消肿,祛风湿,治跌打肿痛,风湿骨痛。”
解毒杀虫,疗疮止痒
九里香性温,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之效,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等症,现代临床常以其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清洗患处,能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麻醉止痛,局部应用
九里香含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具有一定的局部麻醉作用,古代常用于缓解牙痛、虫咬痛等,现代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神经末梢有阻滞作用,可短暂缓解局部疼痛。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九里香的药用价值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分离鉴定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香豆素类、黄酮类、生物碱、萜类等,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挥发油
挥发油是九里香的主要成分,含量约0.2%-0.8%,主要成分为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香叶醇(geraniol)、橙花醛(neral)、香茅醛(citronellal)等,其中柠檬烯具有抗菌、抗炎、祛痰作用;芳樟醇和香叶醇有镇静、镇痛、抗菌活性,是其芳香行气、消肿止痛的重要物质基础。
香豆素类
九里香中已分离出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如九里香甲素(murrayin)、九里香乙素(murrayacine)、花椒内酯(xanthyletin)等,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解痉等作用,能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散瘀止痛。
黄酮类
九里香中的黄酮类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柚皮苷(naringin)等,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镇痛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生物碱
九里香含有多种生物碱,如九里香碱(murrayanine)、γ-崖椒碱(γ-fagaridine)等,具有一定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和局部麻醉作用,是其镇痛、麻醉功效的活性成分之一,生物碱还表现出抗菌、抗肿瘤活性。
其他成分
还含有萜类(如β-谷甾醇)、有机酸、氨基酸等成分,协同发挥多种药理作用,如β-谷甾醇有降血脂、抗炎作用,有机酸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肠胀气。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九里香在临床应用中,可内服亦可外用,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剂型调整,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
内服应用
- 剂型:可煎汤(干品3-9克,鲜品15-30克)、研末吞服(每次1-3克),或制成丸剂、片剂。
- 适应症:
- 胃寒气滞型胃痛、腹痛:配伍高良姜、香附、木香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效。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伍当归、赤芍、红花等,活血散瘀。
- 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祛风活络。
外用应用
- 剂型: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清洗、湿敷,也可制成酊剂、软膏外涂。
- 适应症:
- 疮疡肿毒、乳腺炎:鲜叶捣烂,加鸡蛋清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 湿疹、疥癣、皮肤瘙痒:九里香煎水,清洗患处,或用其提取物制成的药膏涂抹。
- 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配伍栀子、大黄、冰片等研末,调敷患处,消肿止痛。
现代制剂
现代中药制剂中,九里香常被制成九里香止痛喷雾、九里香风湿膏、九里香含片等,用于缓解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咽喉肿痛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九里香虽为常用中草药,但其性温,含多种活性成分,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需注意以下禁忌:
- 阴虚火旺者禁用:九里香性温,阴虚火旺(如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火证”。
- 孕妇慎用:九里香有行气活血作用,孕妇使用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需禁用或遵医嘱。
-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可能对九里香挥发油或生物碱过敏,外敷后出现红肿、瘙痒、皮疹等,应立即停用并清洗。
- 不宜过量久服: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建议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
- 疮疡属阳证者慎用:疮疡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热毒炽盛)者,单用九里香可能助热,需配伍清热解毒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九里香与七里香是同一种植物吗?如何区分?
解答:九里香与七里香并非同一种植物,但二者均为芸香科植物,形态相似,易混淆,主要区别如下:
- 科属差异:九里香为九里香属(Murraya),七里香为柑橘属(Citrus),学名为Citrus limonia,实为柠檬的别称之一。
- 叶片特征:九里香小叶多为3-7片,小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缘全缘;七里香(柠檬)小叶多为1-3片,叶片椭圆形,叶缘有细锯齿,揉碎后有柠檬香气。
- 果实形态:九里香果实为朱红色小浆果,直径1-2厘米;七里香果实为柠檬,较大,椭圆形,黄色,果皮粗糙。
- 气味差异:九里香香气浓郁持久,有“九里香”之称;七里香(柠檬)气味清新,带柠檬酸味。
若需药用,需以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为准,避免混淆。
问题2:九里香可以长期泡水喝吗?有没有养生保健作用?
解答:九里香不建议长期泡水饮用,虽有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的功效,但其性温且含多种生物碱、挥发油等活性成分,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导致口干、便秘、上火等不良反应,过量还可能引起中毒。
从养生保健角度看,九里香更适合短期对症调理,如偶感胃寒腹胀、轻度跌打损伤时,可短期煎水或泡水(干品3-5克,鲜品10克以内),但需注意体质是否适用,健康人群无需长期饮用,日常养生建议通过饮食调理(如陈皮、山楂等),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若需长期用药,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