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慢性炎症为病理特征,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吞酸”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外邪犯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治疗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现将常见证型及对应方剂详述如下。
肝胃不和证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症状特点:胃脘胀痛或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不畅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15g,白芍20g,陈皮12g,香附10g,川芎9g,甘草6g,枳壳10g。
加减应用:嗳气明显加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15g,以降逆止呕;反酸加黄连6g、吴茱萸3g,辛开苦降;口苦咽干加栀子10g、黄芩10g,清肝泻热。
脾胃虚弱证
病因病机:饮食劳倦,或久病伤脾,脾胃气虚,运化失职。
症状特点: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木香6g,砂仁(后下)6g,陈皮10g,半夏10g。
加减应用:湿重加苍术10g、厚朴10g,燥湿运脾;腹胀明显加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消食导滞;畏寒肢冷加干姜6g、桂枝10g,温中散寒。
脾胃虚寒证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或寒邪久客中焦,损伤脾阳,胃失温煦。
症状特点: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食欲不振,呕吐清水,手足不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组成:黄芪2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5枚,饴糖(冲服)30g,甘草6g。
加减应用:寒甚加附子(先煎)10g、干姜10g,温阳散寒;泛吐清水加吴茱萸6g、生姜10g,温胃化饮;便溏加炒白术15g、肉豆蔻10g,健脾涩肠。
胃阴不足证
病因病机:热病伤阴,或胃燥太过,胃阴亏虚,胃失濡养。
症状特点: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组成:北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2g,桑叶10g,天花粉12g,甘草6g,白扁豆10g。
加减应用:便秘加火麻仁15g、杏仁10g,润肠通便;嘈杂反酸加石斛15g、黄连3g,养阴清热;干呕呃逆加竹茹10g、柿蒂10g,降逆止呕。
瘀血阻胃证
病因病机:病久入络,或气滞血瘀,瘀血内停,胃络瘀阻。
症状特点: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组成:五灵脂(包煎)10g,蒲黄(包煎)10g,丹参15g,檀香6g,砂仁(后下)6g。
加减应用:出血加三七粉(冲服)3g、白及10g,化瘀止血;气滞加柴胡10g、枳壳10g,行气止痛;胃痛甚加延胡索15g、郁金10g,活血定痛。
湿热中阻证
病因病机: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阻滞中焦。
症状特点:胃脘痞满,或灼痛,口苦口黏,纳呆恶心,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代表方剂:连朴饮加减。
组成:黄连6g,厚朴10g,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香豉10g,焦栀子10g,芦根15g。
加减应用:湿重加藿香10g、佩兰10g,芳香化湿;热甚加黄芩10g、蒲公英15g,清热解毒;腹胀加枳实10g、莱菔子10g,消食导滞。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常用方剂简表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剂 | 主要药物 | 加减要点 |
---|---|---|---|---|
肝胃不和 |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 柴胡疏肝散 | 柴胡、白芍、陈皮、香附、川芎、甘草、枳壳 | 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反酸加黄连、吴茱萸 |
脾胃虚弱 |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 香砂六君子汤 |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 | 湿重加苍术、厚朴;腹胀加焦三仙 |
脾胃虚寒 |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 黄芪建中汤 | 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甘草 | 寒甚加附子、干姜;泛吐清水加吴茱萸、生姜 |
胃阴不足 |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 沙参麦冬汤 | 北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甘草、白扁豆 | 便秘加火麻仁、杏仁;嘈杂反酸加石斛、黄连 |
瘀血阻胃 |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 失笑散合丹参饮 | 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 出血加三七粉、白及;气滞加柴胡、枳壳 |
湿热中阻 |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 连朴饮 | 黄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子、芦根 | 湿重加藿香、佩兰;热甚加黄芩、蒲公英 |
中医调护要点
- 饮食调摄:饮食规律,少食多餐,忌生冷、辛辣、油腻、过酸食物,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可适当食用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养胃食物。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免肝气郁结加重病情。
-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 针灸辅助:可配合针灸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穴位,以调和脾胃、理气止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慢性胃炎中医治疗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解答:慢性胃炎病程较长,中医治疗见效时间因人而异,轻者1-2个月可见症状改善,重者需3-6个月或更久,见效时间与证型复杂程度、患者体质、治疗依从性(如饮食、情志调理)密切相关,肝胃不和型多较快见效,脾胃虚弱、瘀血阻胃等证型需较长时间调理,需坚持治疗并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方剂。
问题2:慢性胃炎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宜忌?
解答:宜食健脾养胃、易消化食物,如山药、小米、南瓜、莲子、瘦肉粥等,规律饮食,少食多餐;忌生冷(如冷饮、生鱼片)、辛辣(辣椒、花椒)、油腻(肥肉、油炸食品),避免糯米、红薯等易产气食物,戒烟酒,减少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胃酸过多者少食甜食、酸性水果(如柠檬、橙子);胃酸缺乏者可适当食用山楂、醋等助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