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水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论述,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水肿病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气化机制,达到利水消肿、标本兼治的目的,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调护等方面详细阐述。
水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水肿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倦过度及久病正虚等因素相关,核心病机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而成肿。
- 肺失宣降:风邪袭表,或寒邪犯肺,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液不能下输膀胱,泛溢肌肤,可见眼睑头面浮肿。
- 脾失健运: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劳倦伤脾,或久病脾虚,脾阳不足,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全身浮肿,以腰以下为甚。
- 肾阳亏虚:先天不足、年老体弱或久病伤肾,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失司,开阖不利,水湿内停,且“水为至阴”,肾阳虚则水液泛溢无制,可见水肿反复发作、腰膝酸软。
- 三焦壅滞:肝气郁结、瘀血内停等导致三焦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亦可引发水肿,且多兼见气滞、血瘀之象。
辨证分型与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水肿病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的不同,分为阳水与阴水两大类,其中阳水以实证、热证为主,起病急、病程短;阴水以虚证、寒证为主,起病缓、病程长,具体分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阳水
风水泛滥证
-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肺气失宣,通调失职,水溢肌肤。
-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水肿,来势迅速,小便不利,常伴恶风、发热、肢酸、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脉浮。
-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 代表方剂: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 常用药物加减:偏风寒者去石膏,加紫苏叶、防风;偏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桔梗;咽喉肿痛甚者加牛蒡子、射干。
水湿浸渍证
- 病因病机: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水泛肌肤。
-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缓。
-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 代表方剂:五皮饮合胃苓汤(茯苓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
- 常用药物加减: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甚者加藿香、佩兰;若湿郁化热、口苦尿黄者加黄柏、薏苡仁。
湿热壅盛证
- 病因病机: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水液泛溢。
- 临床表现:遍身浮肿,皮肤光亮,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 治法:分利湿热,攻下逐水。
- 代表方剂:疏凿饮子(泽泻、商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赤小豆)。
- 常用药物加减:若热毒炽盛、咽喉肿烂者加蒲公英、板蓝根;若腹满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攻下逐水需中病即止,避免过伤正气)。
阴水
脾阳虚衰证
-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
-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纳减,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 代表方剂:实脾饮(干姜、附子、白术、茯苓、木瓜、木香、厚朴、草果、大腹皮、甘草、生姜、大枣)。
- 常用药物加减: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若水肿难消者加泽泻、猪苓;若便溏甚者加炒扁豆、莲子。
肾阳虚衰证
- 病因病机: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开阖不利,水泛肌肤。
- 临床表现:水肿反复发作,腰以下肿甚,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或见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 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合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
- 常用药物加减:若喘促、心悸甚者加人参、葶苈子;若血瘀明显、面色黧黑者加丹参、泽兰、红花。
瘀水互结证
- 病因病机:久病入络,瘀血内停,水道受阻,水瘀互结。
- 临床表现:水肿日久,肿势难消,按之坚硬,或见胁下癥块、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脉涩。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桂枝、茯苓、猪苓、白术)。
- 常用药物加减:若气滞甚者加柴胡、枳壳;若水湿甚者加泽泻、大腹皮;若癥块明显者加三棱、莪术。
水肿病辨证分型简表
证型 | 病因病机 | 主要临床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及常用药物 |
---|---|---|---|---|
风水泛滥 |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 眼睑头面浮肿,恶风发热,脉浮 | 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 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 |
水湿浸渍 | 水湿内侵,脾阳被困 |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身体困重,苔白腻 |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 五皮饮合胃苓汤(茯苓皮、苍术、厚朴) |
湿热壅盛 |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 遍身浮肿光亮,烦热口渴,尿赤,苔黄腻 | 分利湿热,攻下逐水 | 疏凿饮子(泽泻、商陆、椒目) |
脾阳虚衰 |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 | 腰以下肿甚,腹胀便溏,肢冷,舌淡胖 | 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 实脾饮(干姜、附子、白术、茯苓) |
肾阳虚衰 | 肾阳亏虚,气化失司 | 水肿反复,腰膝酸软,畏寒,脉沉细 |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 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附子、桂枝、熟地黄) |
瘀水互结 | 瘀血内停,水道受阻 | 水肿日久,按之坚硬,唇舌紫暗,脉涩 |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桃仁、红花、桂枝、茯苓)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还结合针灸、外治法等综合治疗水肿病,以提高疗效。
- 针灸治疗:选取水道、水分、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肾俞等穴位,针刺或温针灸,以健脾益肾、利水消肿,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 外治法:
- 敷贴法:甘遂、商陆各研末,用蜂蜜调敷脐部,适用于阳水实证;或用鲜商陆捣烂敷足底涌泉穴,引水下行。
- 熏洗法:艾叶、生姜、紫苏叶各30g,煎水熏洗双下肢,适用于阳虚水肿,可温阳散寒、利水消肿。
- 艾灸法:艾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水肿。
水肿病的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水肿病的调护对康复至关重要:
- 饮食调护:阳水患者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可食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皮等利水渗湿之品;阴水患者宜温补饮食,适当食用羊肉、生姜、山药等健脾温阳之品,但需避免过饱;水肿严重者应限制食盐摄入(每日<3g),甚至无盐饮食。
- 生活调护: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防止外感风寒;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长期受压导致皮肤破损;水肿明显者应卧床休息,下肢水肿者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 情志调护:肝气郁结可加重水肿,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
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水肿病需严格辨证,避免“一概利尿”,若水肿严重(如出现胸水、腹水、少尿无尿)或合并严重感染、心衰、肾衰等并发症时,应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攻逐水邪药物(如甘遂、大戟、芫花)毒性较强,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中病即止,避免损伤正气。
相关问答FAQs
Q1:水肿病人都需要忌盐吗?
A1:并非所有水肿患者都需要严格忌盐,需根据病情轻重和证型决定,一般而言,水肿明显(如全身高度浮肿、伴胸腹水)时,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2g),甚至无盐饮食,以减少水钠潴留;若水肿较轻或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低盐饮食(每日<5g),以避免长期低钠导致乏力、食欲不振等,阳水患者(湿热、风水)在急性期需忌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之品;阴水患者(脾肾阳虚)则应避免过食生冷,可适当温补,但仍需控制盐量。
Q2:中医治疗水肿多久能见效?
A2:中医治疗水肿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差异及个体体质而异,一般而言,阳水患者(如风水泛滥、水湿浸渍)若辨证准确、治疗得当,多数在3-5天内可见尿量增多、水肿减轻,1-2周内明显缓解;阴水患者(如脾肾阳虚、瘀水互结)因病程较长、正气亏虚,起效较慢,通常需2-4周逐渐改善,部分顽固性水肿(如慢性肾病、肝硬化导致的水肿)可能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药,同时配合饮食和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