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抓药是中药应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与用药安全,整个过程需遵循严谨的流程与规范,从接收处方到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每一步都需细致操作,确保准确无误。
接方与审方是抓药的第一步,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核心环节,患者或取药人需提供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处方,药师需仔细核对处方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如有)等基本信息,确认处方清晰、无涂改,同时检查处方中的药物组成、剂量、炮制规格、用法用量及医师签名是否完整规范,审方时需重点核查药物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十九畏”(如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以及妊娠禁忌药(如麝香、红花、附子等)、毒性中药(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还需判断剂量是否在安全范围内,是否存在超剂量、重复用药等情况,若有疑问需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确认,严禁抓取问题处方。
审方无误后,进入计价环节,药师需根据处方中的药物名称、剂量(通常以“克”为单位),结合药店当前的药材价格,计算每味药的费用,再汇总总金额,传统计价依赖手工查阅价目表,现代药店多采用信息化系统,可直接扫描处方或输入药品名称自动生成价格,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误差,计价时需注意特殊药材(如贵重药材、进口药材)的价格波动,以及是否涉及医保报销(若患者使用医保,需确认药品在医保目录内并计算自付金额),计价完成后,需向患者或取药人说明总价,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步调配。
调配是抓药的核心步骤,需严格按处方称量、分装,药师需根据处方中的药味顺序,依次从药柜中取出对应的药材(药柜通常按“尊卑”或“功效”分类排列,如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矿物类等,便于查找),置于洁净的调剂盘或包装纸上,称量时需使用经过校准的戥秤或电子秤,确保精度符合标准:一般药材误差不超过±5%,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羚羊角等)、毒性药材误差不超过±3%,称量过程中,需注意“等量递减”“逐方称量”,即每味药称量后需减去戥秤本身的重量(“去戥”),避免重复称量导致剂量偏差;对于多剂量的处方(如2剂、3剂),需每剂分别称量,而非总重量后平均分配,以确保每剂剂量均匀。
调配时还需注意特殊药材的处理:需先煎的药材(如矿物类、贝壳类、毒麻类,如石膏、牡蛎、川乌)需单独包好并标注“先煎,需提前煎煮30-60分钟”;需后下的药材(如薄荷、砂仁、豆蔻)需标注“后下,出锅前5-10分钟放入”;需包煎的药材(如车前子、海金沙、蒲黄)需用纱布包好并标注“包煎”;烊化(溶化)的药材(如阿胶、饴糖、鹿角胶)需标注“烊化,用药汤溶化”;另煎的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需标注“另煎,单独煎煮2小时后兑入药液”,特殊药材的处理直接影响药效,必须清晰标识,避免患者误操作。
药材称量、分装完成后,需进入复核环节,复核需由另一名药师或由调配药师自行二次核对,确保“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具体操作为:对照处方逐一检查药味是否齐全,有无错抓、漏抓;每味药剂量是否准确,与处方是否一致;特殊药材处理标识是否清晰、无误;药包是否完好,有无污染,复核无误后,复核药师需在处方上签字确认,确保责任可追溯。
复核通过后,进行包装与发药,包装时需使用符合药用标准的无纺布药包或纸包,将每剂药分装成独立小包(通常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部分处方会按“早、晚”分装两个药包),并在药包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处方编号、药味名称、总重量、煎服方法(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特殊药材处理说明(如“先煎药需单独煎煮”)、禁忌(如“忌生冷、辛辣、油腻”)及注意事项(如“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萝卜”),标签信息需清晰、易读,避免使用模糊表述。
发药时,药师需向患者或取药人详细交代用药注意事项:包括煎药方法(如加水量一般以没过药材2-3cm为宜,头煎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煮沸后文火煎20分钟,两煎药液混合后分早晚服用);服药时间(一般汤剂宜饭后1小时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驱虫药宜清晨空腹服用);服药禁忌(如服用含人参的处方忌食萝卜,服用含何首乌的处方忌葱、蒜、萝卜);药物储存方法(如常温避光储存,易受潮药材需密封,鲜药需冷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如轻微腹泻、腹胀可继续观察,严重需停药并就医),对于特殊患者(如老人、儿童、孕妇),需额外强调剂量调整及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正确理解用药信息。
以下为不同类型药材的称量要求及注意事项简表,供参考:
药材类型 | 称量精度要求 | 注意事项 | 举例 |
---|---|---|---|
普通根茎类药材 | ±5% | 按处方顺序称量,去戥核对 | 黄芪、白术、茯苓 |
花叶类药材 | ±5% | 避免压碎,保持性状完整 | 薄荷、菊花、玫瑰花 |
果实种子类 | ±5% | 检查是否虫蛀、霉变 | 山楂、决明子、枸杞子 |
贵重药材 | ±3% | 需双人复核,单独包装 | 人参、鹿茸、冬虫夏草 |
毒性药材 | ±3% | 严格限量,专柜存放,专账记录 | 川乌、草乌、马钱子 |
矿物贝壳类 | ±5% | 需先煎,可适当砸碎增加煎出率 | 石膏、牡蛎、龙骨 |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药煎煮前需要清洗吗?
A1:一般不建议清洗,中草药在种植、炮制、运输过程中可能附着泥土或杂质,但多数药材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易溶于水,清洗可能导致水溶性成分流失,或使药材中的水溶性杂质(如残留农药、重金属)溶出,若药材表面泥土较多,可快速用冷水淋洗(不超过10秒),避免浸泡;特殊药材(如鲜药、蜜炙品)可根据情况轻柔冲洗,但不宜搓揉或长时间浸泡。
Q2:为什么抓药时有些药要“另煎”或“烊化”?
A2:“另煎”主要用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这类药材有效成分煎出较慢,单独煎煮(通常加水2-3小时,取药液兑入其他药液中)可确保其成分充分溶出,避免与其他药材同煎时因煎煮时间不足导致浪费。“烊化”适用于胶类药材(如阿胶、鹿角胶)或糖类药材(如饴糖),这类药材若与其他药材同煎,易粘锅糊化,或影响其他成分溶出,需待其他药液煎好后,趁热将胶类药材放入药液中搅拌溶化,或用热药汤烊化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