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以排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及以上)、粪质稀溏或呈水样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称腹泻为“泄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濡泄”“洞泄”“飧泄”等记载,认为其病位在肠,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可涉及肝、肾等脏腑,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肠道传导失司。
腹泻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泄泻的发生主要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功能虚弱有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以寒、湿、暑、热最为常见,寒湿之邪易困遏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浊不分,发为泄泻;湿热之邪或暑湿侵犯肠胃,与水谷相搏,传导失司,则见泻下急迫、粪色黄褐。
-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不洁(误食腐败变质食物),或脾胃素弱,运化无力,食积胃肠,阻滞气机,导致“饮食不洁,肠胃乃伤”,发为食积泄泻。
-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土虚木乘”,导致肝郁泄泻,常伴腹痛即泻、情绪波动时加重。
- 脏腑虚弱:久病、劳倦、年老体虚或先天不足,可致脾虚(运化无力)、肾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水谷不化,清阳下陷,发为久泻或五更泻。
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症状特点
中医治疗腹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等分为不同证型,各证型症状特点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舌象与脉象 |
---|---|---|
寒湿泄泻 | 粪质清稀如水,腹痛肠鸣,得温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短 |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
湿热泄泻 | 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烦热口渴,小便短赤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食积泄泻 | 腹痛腹胀,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恶心呕吐 | 舌苔厚腻,脉滑 |
肝郁泄泻 |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情志不畅发作,伴胸胁胀闷、嗳气叹息,或伴焦虑抑郁 |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脾虚泄泻 |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 | 舌淡苔白,脉细弱 |
肾虚泄泻 | 黎明前腹痛即泻(五更泻),泻后则安,完谷不化(粪便中含未消化食物),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
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腹泻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大法,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温中散寒、清热利湿、消食导滞、疏肝健脾、温补脾肾等法,兼顾内服药物、外治法及饮食调理。
(一)内治法——辨证论治
-
寒湿泄泻
-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 常用药物: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等,若兼外感风寒,可加荆芥、防风;若湿邪偏重,加苍术、厚朴。
-
湿热泄泻
- 治法: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 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木香、槟榔、车前子、薏苡仁等,若热偏重,加金银花、连翘;若湿偏重,加茯苓、泽泻。
-
食积泄泻
-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泻。
- 代表方: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 常用药物: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等,若食积化热,加黄连、黄芩;若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实。
-
肝郁泄泻
- 治法:疏肝健脾,调和气机。
- 代表方: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加减。
- 常用药物: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香附、郁金等,若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若脾虚明显,加党参、茯苓。
-
脾虚泄泻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止泻。
-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陈皮、升麻、柴胡等,若中寒明显,加干姜、炮姜;若久泻脱肛,加黄芪、枳壳。
-
肾虚泄泻
-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 代表方: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 常用药物: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干姜、诃子、赤石脂等,若肾阳虚明显,加肉桂、淫羊藿;若滑脱不禁,加乌梅、罂粟壳(需慎用)。
(二)外治法
-
针灸疗法
-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
- 配穴:寒湿泄泻加灸关元、气海;湿热泄泻加曲池、内庭;肝郁泄泻加太冲、期门;脾虚泄泻加灸百会、关元;肾虚泄泻加灸命门、肾俞。
- 操作:毫针常规刺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寒湿、脾虚、肾虚可配合艾灸,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疗法
- 常用手法:摩腹(顺时针5分钟,逆时针5分钟)、揉脐(3-5分钟)、按揉足三里(双侧各1分钟)、推七节骨(自下而上100-300次)、捏脊(自下而上5-10遍)。
- 适用证型:脾虚泄泻、肾虚泄泻、寒湿泄泻,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
穴位贴敷
- 药物:丁香、肉桂、吴茱萸、苍术等份研末,用姜汁或蜂蜜调成糊状。
- 穴位:神阙(肚脐)、脾俞、胃俞。
- 操作:将药膏敷于穴位,用纱布固定,每次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寒湿、脾虚泄泻。
(三)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腹泻期间需结合证型调整饮食:
- 寒湿泄泻:宜食生姜粥、炒山药、茯苓粥,忌生冷、油腻。
- 湿热泄泻:宜食马齿苋粥、薏苡仁赤小豆汤、冬瓜汤,忌辛辣、甜腻。
- 食积泄泻:宜食山楂粥、焦三仙水(山楂、神曲、麦芽煮水)、白萝卜汤,忌油腻、难消化食物。
- 肝郁泄泻:宜玫瑰花茶、陈皮粥、佛手柑粥,忌咖啡、浓茶。
- 脾虚泄泻:宜莲子芡实粥、山药粥、小米粥,忌生冷、寒凉食物。
- 肾虚泄泻:宜芡实核桃粥、肉桂粥、羊肉汤(少量),忌生冷、瓜果。
预防调护
- 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腐败变质食物。
-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尤其对肝郁泄泻患者,需调节情绪,避免精神刺激。
-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腹部保暖,尤其寒湿、脾虚、肾虚患者,忌贪凉吹风。
- 适度锻炼:坚持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相关问答FAQs
Q1:腹泻时能否立即使用止泻药?
A1:不建议盲目立即使用止泻药,中医认为,泄泻是机体排出邪气的一种方式,若过早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可能导致邪气内滞,尤其对湿热、食积等实证泄泻,可能加重病情,湿热泄泻需通过清热利湿使邪气从下而出,过早止泻易致“闭门留寇”,延长病程,若腹泻次数过多(每日超过10次)、伴脱水(口干、尿少、乏力)或发热、脓血便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Q2:中医治疗腹泻一般多久能见效?
A2:中医治疗腹泻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体质等因素相关,一般而言,实证(如寒湿、湿热、食积泄泻)起病较急,若辨证准确,治疗得当,通常2-3天即可见效(如腹痛减轻、排便次数减少);虚证(如脾虚、肾虚泄泻)多为久病,病程较长,需健脾补肾、固本培元,见效较慢,一般需1-2周症状明显改善,部分患者需坚持2-3个月以巩固疗效,若治疗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