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草,在民间草药中常指代多种形态或用途相似的植物,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豆科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L.)H.Ohashi)的干燥全草,因其茎叶揉搓后形似小葫芦,且味微甘带草香而得名,部分地区也将玄参科、唇形科等某些具葫芦状果实或叶片形态的植物称为“葫芦草”,但以葫芦茶的药用记载最为详实,本文以葫芦茶为核心,结合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及使用注意事项展开,并附上识别要点表格,帮助读者准确辨识这一药材。
葫芦草的植物形态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
葫芦茶为多年生亚灌木,株高可达1-2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具三棱形,密被短柔毛,老茎渐变光滑,呈灰褐色,叶片为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细锯齿,叶面深绿色,被疏毛,叶背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叶柄长1-3厘米,托叶早落,线形,长5-8毫米。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花密集,苞片刺毛状,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被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紫红色或淡紫色,旗瓣圆形,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均具爪;雄蕊二体(9+1),子房被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荚果长圆形,长1.5-2厘米,宽约0.5厘米,有荚节2-4节,荚节膨胀呈葫芦状,表面被钩状毛,成熟时黑褐色,内含1粒种子,肾形,棕褐色。
图片识别关键点:茎具三棱且被毛,叶片卵形带锯齿,总状花序紫红色,荚节呈膨胀的“葫芦状”——这是葫芦草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其名称的直接来源,若在野外或药材市场遇到具此特征的植物,基本可判定为葫芦茶(正品葫芦草),需注意同属植物如蔓草虫豆(Tadehagi pseudotriquetrum)形态相似,但荚节无钩状毛,可据此区分。
葫芦草的生长环境与分布
葫芦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瘠薄,常生于海拔100-1500米的山坡灌丛、路旁、草地或疏林下,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东南亚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广东、广西等地常将葫芦草作为民间习用药材,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备用。
葫芦草的药用价值
葫芦草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性味甘、微苦,平,归肺、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消食化痰、利咽消肿、解毒杀虫之功效,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生草药性备要》,记载为“味甘,性平,消食,止渴,去痰,除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抗菌、抗炎、抗氧化、促进消化等多重活性,临床应用广泛。
功效主治
- 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痢疾、淋证(尿频、尿急、尿痛),葫芦草中的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促进胆汁分泌,改善湿热症状,如治疗急性肠炎可配伍黄连、木香;治疗黄疸型肝炎可配伍茵陈、栀子。
- 消食化痰:主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咳嗽痰多,其含有的生物碱和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缓解食积;配伍陈皮、半夏可增强化痰止咳之效,用于小儿疳积、成人消化不良。
- 利咽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捣烂取汁含服或煎剂内服,能缓解咽喉红肿疼痛,现代研究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 解毒杀虫:可治疗痈疮肿毒、湿疹、皮肤瘙痒、疥癣等,外用捣敷或煎水洗,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3-6g;亦可捣汁饮。
-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因其性偏凉,易致腹泻。
- 孕妇忌用,传统认为其有活血通络之效,可能诱发流产。
-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避免药性冲突。
葫芦草的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学者对葫芦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主要含黄酮类(如芦丁、槲皮素)、生物碱(如葫芦茶碱)、三萜类、挥发油及多糖等成分,药理实验表明:
- 抗菌抗炎:黄酮类成分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模型动物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 抗氧化:提取物能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延缓衰老。
- 保肝利胆:葫芦茶碱能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降低ALT、AST活性,促进胆汁分泌,具有保肝利胆作用。
- 抗肿瘤:体外实验显示,其提取物对肝癌HepG2、肺癌A549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葫芦草快速识别特征表
特征部位 | 主要描述 |
---|---|
植物类型 | 多年生亚灌木,高1-2米 |
茎 | 直立,三棱形,密被短柔毛,老茎灰褐色光滑 |
叶 | 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锯齿,叶面疏毛、叶背密毛,叶柄长1-3厘米 |
花 | 总状花序,花冠紫红色或淡紫色,旗瓣圆形,雄蕊二体(9+1) |
果实 | 荚果长圆形,荚节2-4节膨胀呈“葫芦状”,被钩状毛,成熟时黑褐色 |
气味 | 揉搓后有微香,味微甘后苦 |
生长环境 | 山坡灌丛、路旁、草地,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 |
相关问答FAQs
Q1:葫芦草和葫芦茶是同一种植物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A:葫芦草是民间对葫芦茶的俗称,两者为同一种植物,葫芦茶是其植物学正名,来源于豆科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而“葫芦草”是因其茎叶形态(尤其是荚节呈葫芦状)和药用部位(全草)而得名的地方习称,在中药材市场或民间草药应用中,两者可视为同一药材,但需注意避免与同属其他植物(如蔓草虫豆)混淆,后者荚节无钩状毛,药效较弱。
Q2:葫芦草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不建议长期服用葫芦草,虽然其性味平和,但作为清热利湿之品,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虚寒症状,现代研究显示,葫芦草中的生物碱成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即停用,若需长期调理,可配伍健脾益气的药材(如党参、白术)以减轻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