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病,辨证分型、疗效评估及临床应用要点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小儿惊风是中医儿科常见急症,以临床出现抽搐、神昏为主要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多见于婴幼儿,发病急、变化快,若不及时救治,可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认为,小儿惊风的发生与肝、脾、心、肾关系密切,病因多由外感六淫、疫疠之邪,或内伤乳食、痰热积滞,或暴受惊恐,导致邪热炽盛、痰蒙心窍、肝风内动或脾虚肝旺,最终引发筋脉失养、神明受扰,治疗当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结合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内服、外治等多种方法,同时注重调护与预防。

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病

病因病机

中医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就有“惊风”专篇论述,认为其病机核心为“风、痰、热、惊、虚”,具体而言:

  1. 外感惊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风热、暑湿或疫疠之邪,邪气从表入里,郁而化热,热极生风,或湿热疫毒蒙蔽心窍,引动肝风,症见高热、抽搐、神昏,如春温、暑温等疾病中见惊风。
  2. 内伤惊风
    • 痰热惊风:乳食不节,脾胃受损,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痰热互结,上蒙心窍,引动肝风,多见于饮食积滞、痰热壅盛患儿。
    • 惊恐惊风:小儿神气怯弱,突受惊恐,气机逆乱,心肝失养,神不守舍,筋脉失约,症见惊惕不安、抽搐时作。
    • 脾虚肝旺:久病体弱或吐泻不止,脾虚生痰,肝木乘虚而旺,虚风内动,或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养,多见于慢惊风或久病患儿。
  3. 正虚惊风:先天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或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筋脉失于温煦,致虚风内动,常见于慢惊风或新生儿惊厥。

辨证分型与治疗

小儿惊风需分清急惊风与慢惊风,急惊风起病急、病程短,多属实证、热证;慢惊风起病缓、病程长,多属虚证、寒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需结合主症、舌脉辨证施治,具体分型及治疗如下:

(一)急惊风

风热动风证

  • 主症: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突然抽搐,神志不清,目睛上视,喉间痰鸣,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 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牛蒡子疏风解表;钩藤、菊花、僵蚕、全蝎熄风止痉;石菖蒲、远志开窍化痰,高热加羚羊角粉、黄芩清热;抽搐频繁加蜈蚣、地龙搜风通络。

痰热惊风证

  • 主症:壮热烦躁,昏迷抽搐,喉间痰鸣声如拽锯,腹部胀满,便秘或夹有不消化食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熄风。
  •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平肝熄风;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胆南星、天竺黄、竹沥豁痰开窍;大黄、芒硝通腑泻热,痰多加鲜竹沥、川贝母;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暑热惊风(暑风)

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病

  • 主症:夏季发病,高热不退,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突然抽搐,汗出或无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 治法:祛暑清热,开窍熄风。
  •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生石膏、水牛角、生地黄清热凉血;黄连、栀子、黄芩泻火解毒;钩藤、蝉蜕熄风止痉;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抽搐加羚羊角粉、全蝎;兼有伤暑加香薷、六一散。

惊恐惊风证

  • 主症: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惊跳抽搐,面色时青时白,夜卧不安,苔薄白,脉零乱不齐。
  •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 代表方剂: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化痰;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茯苓、远志宁心安神,可配合针灸(神门、内关、百会、印堂)以镇静安神。

(二)慢惊风

脾虚肝旺证

  • 主症: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弱。
  • 治法:健脾益气,缓肝理脾。
  • 代表方剂: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白芍、钩藤、天麻柔肝熄风;陈皮、半夏理气化痰;煨姜、大枣温中调和,抽搐加僵蚕、全蝎;腹泻加炒扁豆、肉豆蔻。

脾肾阳虚证

  • 主症:面色㿠白,四肢厥冷,昏睡露睛,呼吸微弱,手足震颤或抽搐,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 代表方剂: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炮附子、肉桂、干姜温补脾肾;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钩藤缓肝熄风;丁香、砂仁温中行气,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以温阳固脱。

阴虚风动证

  • 主症:形体消瘦,精神疲惫,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作,舌绛少津或舌光无苔,脉细数。
  • 治法:育阴潜阳,滋肝熄风。
  • 代表方剂: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白芍、阿胶、鸡子黄滋阴养血;龟甲、鳖甲、牡蛎育阴潜阳;钩藤、菊花、僵蚕熄风止痉;麦冬、生地黄、石斛养阴生津,抽搐频繁加羚羊角粉、全蝎;汗多加浮小麦、麻黄根。

其他治疗方法

除内服中药外,小儿惊风常配合外治法、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病

(一)外治法

  1. 搐鼻法:用通关散(细辛、皂角、猪牙皂等)少许吹入鼻中,取嚏以开窍醒神,适用于惊风昏迷、痰涎壅盛者。
  2. 敷脐法:取吴茱萸、胡椒、栀子等研末,用醋调敷脐部,引火下行,适用于高热惊风;或用丁香、肉桂、炮附子研末,敷脐温阳散寒,适用于脾肾阳虚慢惊风。
  3. 熏洗法:用艾叶、菖蒲、紫苏叶、薄荷等煎水熏洗患儿手足或全身,以发汗解表、祛风止痉,适用于外感风热惊风。

(二)针灸疗法

  • 急惊风:主穴取水沟、合谷、太冲、百会、印堂,均用泻法,强刺激,不留针,以开窍醒神、熄风止痉;高热加曲池、大椎;痰多加丰隆、内关。
  • 慢惊风:主穴取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补法或平补平泻,轻刺激,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以健脾益肾、平肝熄风。

(三)推拿疗法

  • 急惊风:清肝经(100次)、清心经(100次)、揉小天心(100次)、捣小天心(50次)、推脊(100次)、退六腑(100次),以清热熄风、开窍镇惊。
  • 慢惊风:补脾经(200次)、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揉关元(100次)、摩腹(5分钟)、捏脊(5遍),以健脾益肾、温阳熄风。

护理与调摄

  1. 发作时护理: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强光、声音刺激;取侧卧位,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用压舌板或裹纱布的筷子置于上下齿间,防止咬伤舌头;密切观察抽搐频率、神志、面色、呼吸变化,若抽搐持续不止或呼吸微弱,立即送医。
  2. 发作后调护:患儿苏醒后宜静养,避免惊吓;饮食清淡易消化,如米粥、面条、蔬菜等,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避免再次受惊或外感,防止复发。
  3. 情志调护:家长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恐吓患儿;对年长儿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预防

  1. 未病先防:合理喂养,乳食有节,避免过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预防外感;按时接种疫苗,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小儿突然受惊,如避免突然的巨响、陌生人的惊吓等。
  2. 已病防变:小儿外感发热、咳嗽、泄泻等疾病时,需及时治疗,防止热极生风或变生惊风;若出现抽搐先兆(如烦躁、哭闹不止、四肢强直等),应立即采取降温、镇静措施,并送医救治,防止病情进展。

相关问答FAQs

Q1:小儿惊风发作时,家长如何进行紧急处理?
A:小儿惊风发作时,家长需保持冷静,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让患儿侧卧或平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和裤带,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防止窒息;②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或筷子置于上下齿间(避免咬伤舌头),但不可强行撬开紧咬的牙关;③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声音刺激,不要强行按压患儿肢体,以免造成骨折;④密切观察抽搐持续时间、呼吸、面色变化,同时用手机记录抽搐情况(如抽搐形式、频率、持续时间),立即拨打120送医,切勿自行喂药或掐人中过久(掐人中不超过1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

Q2:中医治疗小儿惊风会影响智力发育吗?
A:合理规范的中医治疗不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反而有助于减少后遗症,中医治疗小儿惊风强调“辨证施治”,急惊风以清热熄风、开窍化痰为主,慢惊风以健脾益肾、育阴潜阳为主,同时配合外治、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能快速控制抽搐、改善神志,保护脑功能,若惊风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如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脑缺氧,影响智力发育,因此需尽早治疗,中西医结合(如高热惊风配合西药退热、抗惊厥)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风险,家长需配合医生治疗,不可盲目偏信“土方法”或延误病情,以保障患儿预后良好。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治结肠癌的中草药效果如何?科学选用需注意什么?
« 上一篇 09-01
中医治疗老年久嗽,为何辨证施治能缓解反复咳喘迁延不愈?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