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中医治疗原则的核心要点及临床应用方向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脑血栓属中医“中风”“卒中”范畴,其发病多因气血逆乱、痰瘀互结、脑脉痹阻所致,临床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舌歪斜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脑血栓需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分期论治,兼顾标本,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脑脉、恢复气血运行,促进患者康复。

脑血栓中医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核心

中医认为,脑虽为奇恒之腑,但其功能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脑血栓的发病并非单一脏腑病变,而是因年老体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瘀血阻络,最终脑脉失养、闭塞不通,治疗时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四诊合参,辨别病位在脑、在经、在络,病性属虚属实、属寒属热,以及病情轻重、缓急,制定个体化方案,急性期多实证、热证,以痰、瘀、风、火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多虚实夹杂,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需分阶段论治。

分期论治,阶段侧重分明

(一)急性期:开窍醒神、化痰通腑为先

急性期(发病后1-2周)患者多表现为神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属“闭证”,需以“开窍醒神、化痰通腑”为首要原则。

  • 闭证分阳闭与阴闭:阳闭因肝阳暴亢、阳升风动,痰热互结,蒙蔽清窍,症见神昏、面红气粗、痰声漉漉,治以清肝熄风、化痰开窍,方用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药用羚羊角、钩藤、菊花、黄芩、石菖蒲、郁金等;阴闭因痰湿偏盛、蒙蔽清窍,症见神昏、面白唇暗、静卧不烦,治以豁痰熄风、醒神开窍,方用涤痰汤合苏合香丸,药用半夏、陈皮、胆南星、石菖蒲、竹茹、苏合香等。
  • 腑实热结者需通腑泻下:若患者大便秘结、腹胀苔黄,属痰热腑实证,治以化痰通腑,方用星蒌承气汤(胆南星、全瓜蒌、大黄、芒硝),腑气通后痰热得下,神志可逐渐清醒,避免热毒损伤脑络。
  • 脱证需回阳救逆:若见神昏昏睡、目合口开、手撒遗尿、气息微弱,属正气虚脱,急以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固护元气,防止阴阳离决。

(二)恢复期: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要

恢复期(发病后2周-6个月)患者神志渐清,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状仍存,瘀血阻络、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核心,兼顾健脾化痰、滋补肝肾。

脑血栓中医治疗原则

  • 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㿠白、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治以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重用黄芪补气,配伍活血化瘀药,使气行则血行。
  • 阴虚风动证:症见半身不遂、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甲、白芍、玄参、天冬)或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平肝熄风,滋养肝肾。
  • 痰瘀阻络证:症见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头晕头重、舌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化痰祛瘀、通络活络,方用化痰通络汤(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丹参、川芎、红花、地龙),燥湿化痰,活血通窍。

(三)后遗症期:滋补肝肾、调理气血为根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患者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经络瘀阻”为标,治疗以“滋补肝肾、调理气血”为根本,配合针灸、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 肝肾阴虚证:症见患侧肢体僵硬、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牛膝)或六味地黄丸加减,滋养肝阴,填精益髓。
  • 气血亏虚证:症见肢体痿软无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治以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或归脾汤,补益气血,濡养筋脉。

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重

脑血栓的治疗需始终把握“标本兼顾”原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化痰、化瘀、通腑),但需顾护正气(如益气养阴);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扶正为主(补气、补血、补肝肾),兼以祛邪(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气虚血瘀证患者,既用黄芪、党参补气,又用当归、川芎活血,使正气足则瘀血化;阴虚风动证患者,用生地、白芍滋阴,配合天麻、钩藤熄风,标本同治,需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如阳虚者加肉桂、附子,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避免“虚虚实实”之误。

因人制宜,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脑血栓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基础病等制定方案。

脑血栓中医治疗原则

  • 年龄因素:老年人多为“虚瘀夹杂”,治疗以补虚为主,活血药不宜过于峻猛,避免耗伤气血;中青年人多因肝阳上亢、痰热壅盛,需重用清肝化痰、活血通络之品。
  • 体质差异:痰湿体质者侧重健脾化痰(如用二陈汤),阴虚体质者侧重滋阴潜阳(如用知柏地黄汤),瘀血体质者加强活血化瘀(如用血府逐瘀汤)。
  • 基础病影响:合并高血压者平肝潜阳(如用石决明、夏枯草),合并糖尿病者养阴生津(如用天花粉、麦冬),合并冠心病者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如用丹参、檀香)。

不同分期中医治疗要点简表

分期 主要证型 治法 代表方剂
急性期 阳闭(痰热腑实) 清肝熄风、化痰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阴闭(风痰阻络) 豁痰熄风、醒神开窍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腑实热结 化痰通腑 星蒌承气汤
恢复期 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
后遗症期 肝肾阴虚 滋补肝肾 左归丸
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 八珍汤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脑血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脑血栓的见效时间因分期、病情轻重、体质差异而异,急性期患者经开窍醒神、化痰通腑治疗后,多数在1-2周内神志可转清,肢体功能开始改善;恢复期患者需持续3-6个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肢体功能、言语能力逐步恢复;后遗症期患者需长期调理(6个月以上),配合针灸、康复训练,才能最大程度改善功能,建议患者坚持治疗,避免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中断。

问题2:中医治疗能否与西医溶栓、抗凝治疗同时进行?
答:可以协同,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西医溶栓(如阿替普酶)、抗凝(如低分子肝素)治疗可快速疏通血管,挽救缺血脑组织;中医治疗(如辨证使用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可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功能、减少后遗症,但需注意:① 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可能增强抗凝药效果,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② 安宫牛黄丸等开窍药含麝香、雄黄,与抗凝药同用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需间隔用药;③ 急性期患者需优先西医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以中医调理为主,两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肝硬化常用方剂有哪些?不同阶段如何辨证选用?疗效如何?
« 上一篇 09-01
农村种植药材联盟如何助力农民实现药材种植增收?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