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作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倾毕生心血编撰的药物学巨著,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系统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既有矿物、植物,也有动物类药材,更不乏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的日常草木,在“菜部”与“草部”中,一种名为“胭脂薯”的中草药因其独特的形态与功效备受关注,其名“胭脂”或源于块茎表皮的紫红色泽,如同胭脂般艳丽,而“薯”则点明其薯科植物的属性,既是古人餐桌上的佳肴,亦是调理身体的良药。
植物形态与生长特性
胭脂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多分布于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山坡、林缘或田埂边,也有人工栽培,其茎蔓细长,常攀援生长,长度可达2-3米,茎枝呈绿色或带紫红色晕,表面有细纵棱,触感略带粗糙,叶互生,叶片形态多变,多为卵形或三角状戟形,长5-15厘米,宽3-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淡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叶柄细长,长4-10厘米,常带紫色,花单性或两性,淡绿色或带紫色,腋生,呈穗状花序或聚伞花序,花被片6枚,椭圆形,雄蕊6枚,雌蕊1枚,浆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呈紫黑色,内含1-2粒棕褐色种子。
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块茎,块茎不规则球形或长圆形,表皮呈紫红、暗红或紫褐色,表面有纵沟和不规则突起,宛如“胭脂”晕染,断面肉质,颜色因品种而异,常见白色、淡黄色或淡紫色,粉质,富含淀粉,切开后有清香气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本草纲目·菜部》记载,胭脂薯“甘,平,无毒”,归脾、胃、肺经,其味甘能补,性平偏凉,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生津润燥,兼顾补而不燥、润而不腻的特性,使其在调理脾胃、滋养肺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补脾益气:胭脂薯入脾经,能健运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李时珍在书中提到,胭脂薯“性平味甘,为补脾胃要药”,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配伍,增强疗效,如“治脾虚食少,胭脂薯四两,党参五钱,生姜三片,煎汤服”。
生津止渴:其性偏凉,能生津润燥,对于热病伤津、口干舌燥、消渴(糖尿病)等症有较好缓解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胭脂薯“生津液,止渴,去烦热”,可单用煎汤或配伍天花粉、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如“治消渴,胭脂薯去皮切片,煮汁频饮”。
活血化瘀:紫红色泽被认为是其活血通络的象征,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产后瘀阻腹痛等,外用效果显著,《本草纲目》载:“治打扑损伤,瘀血肿痛,取鲜胭脂薯捣烂,加酒调敷患处,立效。”
润肺止咳:入肺经,能润肺燥、止咳喘,适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等症,可配伍川贝母、百合等润肺止咳药,如“治肺燥咳嗽,胭脂薯、百合各三钱,川贝母二钱,冰糖为引,煎服”。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胭脂薯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10-30克;或研末吞服,每次3-6克;亦可煮食或熬粥,作为药膳食用,如“胭脂薯粥”:取胭脂薯去皮切块,与大米、红枣同煮,健脾养胃,外用时,取新鲜块茎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
需注意,胭脂薯虽性平,但仍有一定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加重寒性;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食用时需彻底煮熟,避免生食引起消化不良。
现代研究与价值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胭脂薯富含淀粉、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B族及多种矿物质(如钾、钙、铁、锌等),多糖类成分是其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疲劳、降血糖等作用,研究发现,胭脂薯多糖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其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作用;胭脂薯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其升糖指数较低,适合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
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对比:
传统应用领域 | 具体症状/病症 | 传统用法 | 现代研究支持 |
---|---|---|---|
脾胃虚弱 |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 煮食或配伍健脾药煎汤 | 多糖促进消化液分泌,调节肠道菌群 |
津伤口渴 | 口干舌燥、消渴 | 单用煎汤或配伍养阴药 | 膳食纤维延缓糖吸收,钾离子调节水电解质 |
跌打损伤 | 瘀血肿痛、产后瘀阻 | 鲜品捣敷患处 | 黄酮类物质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 |
肺燥咳嗽 | 干咳少痰、咽喉干燥 | 配伍润肺药煎汤或煮粥 | 多糖润肺止咳,维生素增强呼吸道黏膜屏障 |
相关问答FAQs
问:胭脂薯与普通红薯(甘薯)有何区别?
答:胭脂薯与同属薯科的红薯(甘薯)在植物形态和营养成分上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明显区别:一是表皮颜色,胭脂薯表皮多为紫红或暗红色,而红薯表皮多为红、黄、白等色;二是传统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明确记载胭脂薯具“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而红薯虽也有健脾养胃作用,但更侧重作为主食;三是现代研究显示,胭脂薯的多糖和黄酮类含量通常高于普通红薯,因此在抗氧化、调节免疫等方面活性更强。
问:胭脂薯适合哪些人群食用?食用时需注意什么?
答:胭脂薯性平味甘,适合大多数人群食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津伤口渴、糖尿病患者(需适量),以及需要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人群,但需注意:① 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加重寒性;② 孕妇应慎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③ 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控制分量,避免血糖波动;④ 外敷时需确保皮肤无破损,以免引起刺激,若作为药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