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病机涉及风、火、痰、虚、瘀等,治疗需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以下从常见证型、代表方剂、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
中医辨证治疗头晕的核心思路
头晕在中医中属“眩晕”范畴,《黄帝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医家补充了“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理论,强调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临床需结合头晕性质(如昏沉感、旋转感、空虚感)、伴随症状(如头痛、耳鸣、恶心、乏力、腰膝酸软等)、舌脉表现(舌质淡红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弱等)综合判断证型,再立法处方。
常见证型及代表方剂
肝阳上亢证
病因病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生风;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耳鸣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
药物组成:天麻15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杜仲15g,牛膝15g,桑寄生15g,栀子10g,黄芩10g,益母草15g,茯神15g,夜交藤20g。
加减应用:若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10g、夏枯草15g清肝泻火;若肝肾阴虚明显者,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滋养肝肾;若头痛剧烈者,加川芎10g、菊花10g平肝止痛。
气血亏虚证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或大病初愈,气血两虚,清窍失养。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面色㿠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代表方剂:归脾汤。
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5g,龙眼肉15g,酸枣仁15g,远志10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应用:若血虚甚者,加熟地15g、白芍15g养血;若中气不足者,加升麻6g、柴胡6g升阳举陷;若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川芎10g活血化瘀。
痰湿中阻证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健运失职,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组成: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应用: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连6g、竹茹10g清热化痰;若胸闷气促者,加藿香10g、佩兰10g芳香化湿;若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15g、炒麦芽15g消食和胃。
肾精不足证
病因病机:先天不足,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肾精亏虚,髓海失养。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健忘失眠,遗精滑泄,或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养肝肾,填精益髓。
代表方剂:左归丸(偏阴虚)、右归丸(偏阳虚)。
- 左归丸(偏肾阴虚):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烊化),龟板胶10g(烊化),牛膝12g。
- 右归丸(偏肾阳虚):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杜仲15g,菟丝子15g,附子10g(先煎),肉桂6g(后下),当归15g,鹿角胶10g(烊化)。
加减应用: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0g、黄柏10g滋阴降火;若阳虚明显者,加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温补肾阳;若遗精频繁者,加金樱子15g、芡实15g固肾涩精。
瘀血阻络证
病因病机:外伤、久病入络,或气虚血瘀,瘀血内停,阻滞脑络,气血不畅。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兼有刺痛固定,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
药物组成:赤芍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麝香0.1g(冲服,现多用人工麝香),老葱3根,生姜3片,大枣5枚,黄酒适量。
加减应用: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30g、党参15g益气活血;若头痛剧烈者,加全蝎6g、蜈蚣3g搜风通络;若兼有痰浊者,加石菖蒲10g、远志10g化痰开窍。
用药注意事项
- 辨证准确:头晕证型复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避免自行用药,肝阳上亢误用补益药会加重“上火”,痰湿中阻误用滋腻药会阻碍脾胃。
- 煎服方法:一般中药一煎加水没过药面2-3cm,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加水适量,煎20分钟,两次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特殊药物如钩藤(后下)、麝香(冲服)需遵医嘱。
- 饮食调护:治疗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戒烟酒;肝阳上亢者宜食芹菜、菊花茶等清肝之品;气血亏虚者宜食红枣、桂圆、瘦肉等补气血之品;痰湿中阻者宜食薏米、陈皮等健脾祛湿之品。
- 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头晕发作时立即卧床休息,避免突然起立或转头,防止跌倒。
各证型核心要点简表
证型 | 主方 | 主要药物 | 典型症状 | 加减方向 |
---|---|---|---|---|
肝阳上亢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 |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 | 肝火盛加龙胆草、夏枯草 |
气血亏虚 | 归脾汤 | 黄芪、党参、当归、酸枣仁 | 动则加剧、神疲乏力、心悸少寐 | 血虚甚加熟地、白芍 |
痰湿中阻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 | 头重如蒙、胸闷恶心、舌苔白腻 | 痰热加黄连、竹茹 |
肾精不足 | 左归丸/右归丸 | 熟地、山茱萸、枸杞、鹿角胶 | 耳鸣如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 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 |
瘀血阻络 | 通窍活血汤 |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 刺痛固定、唇甲紫暗、舌质暗有瘀斑 | 气虚加黄芪、党参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头晕一般多久能见效?为什么有的人效果快有的人慢?
解答:头晕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体质及是否配合调护密切相关,实证(如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病程短、体质强者,服药3-5天即可改善症状;虚证(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病程长、体质弱者,需1-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效,若能同时调整饮食、作息,避免诱因(如情绪激动、劳累),疗效会更快;若自行用药或忽视调护,则可能延长疗程。
问题2:头晕期间饮食有什么禁忌?不同证型饮食调理有何不同?
解答:总原则为忌生冷、油腻、辛辣及甜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或助生痰湿,具体需结合证型:①肝阳上亢者:忌酒、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宜食芹菜、菊花茶、绿豆等清肝泻火之品;②气血亏虚者:忌生冷瓜果、肥甘厚味,宜食红枣、桂圆、山药、瘦肉、蛋类等补气血食物;③痰湿中阻者:忌甜腻、生冷、黏滞食物(如肥肉、蛋糕、糯米),宜食薏米、陈皮、茯苓、白萝卜等健脾祛湿之品;④肾精不足者:忌辛辣、煎炸食物,宜食黑芝麻、核桃、黑豆、枸杞等补肾填精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