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干子作为传统中药材,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原名“梅实”,后因炮制后色黑质干,习称“梅干子”或“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皱缩,即得,其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效,是临床常用收敛固涩药,应用广泛。
来源与性状
梅干子来源于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梅的果实,栽培或野生,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适应性强,药材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至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柔软,可剥离,果核坚硬,椭圆形,表面有众多凹点,果仁黄白色,扁卵形,气微,味极酸,嚼之有砂粒感,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味酸者为佳,商品规格按产地分为“川乌梅”“浙乌梅”等,其中川乌梅因核小肉厚,品质更优。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梅干子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其酸能收敛、生津,涩能固涩,平性不燥,故既可收敛肺气以止咳,又能涩肠以止泻,还能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 敛肺止咳: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无痰,常配伍罂粟壳、阿胶等,如《世医得效方》九仙散。
- 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脾虚滑泄,可配伍党参、白术、肉豆蔻,增强涩肠止泻之效。
- 生津止渴:治虚热消渴、口干舌燥,常与沙参、麦冬、天花粉同用,如《温病条辨》玉泉散。
- 安蛔止痛:适用于蛔厥腹痛、呕吐,常配伍黄连、花椒、细辛,如《伤寒论》乌梅丸。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梅干子的药效基础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黄酮类、甾体及挥发油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梅干子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表
成分类别 | 代表物质 | 主要药理作用 |
---|---|---|
有机酸 | 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 | 调节肠道pH,抑制肠道异常蠕动;促进唾液分泌,生津止渴;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芦丁 |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抗过敏,减轻过敏反应;保护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甾体类 | β-谷甾醇 | 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抑制胆固醇吸收,辅助调节血脂。 |
挥发油 | 樟烯、柠檬烯 | 抑制肠道寄生虫(如蛔虫)活性;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 |
其他 | 钾、镁、维生素C | 补充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
药理研究显示,梅干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机酸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尚有抗过敏、抗溃疡、抗氧化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梅干子的传统炮制方法为“去核净制”,即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用时捣碎,现代炮制工艺还包括蒸制、炒制等,以增强疗效或降低副作用,如蒸制后酸性减弱,敛肺止咳力更佳;炒制后焦香,长于涩肠止泻。
临床应用中,梅干子需根据病症配伍:
- 肺虚久咳:配伍罂粟壳、款冬花、贝母,如《御药院方》乌梅散。
- 久泻不止:配伍诃子、肉豆蔻、补骨脂,增强涩肠固脱之效。
- 蛔虫症:配伍黄连、花椒、干姜,乌梅丸中乌梅用量最重,取其“酸能安蛔”之效。
- 虚热消渴:单用或配伍天花粉、葛根,煎汤代茶饮,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梅干子内服常用量为6-12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研外敷,使用时需注意:
- 表邪未解者忌服:如感冒初期咳嗽、发热,因酸敛之性易致“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 胃酸过多者慎用:其酸性成分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反酸、胃痛。
- 实热积滞者忌用:如大便干结、腹胀,涩肠之性可能加重便秘。
- 孕妇慎用:虽无明确禁忌,但酸涩之品可能刺激子宫,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现代研究与资源开发
现代研究不仅揭示了梅干子的药理机制,还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如梅干子提取物被用于开发保健品,如生津润喉糖、肠道调节剂等;其抗氧化成分被添加到化妆品中,用于延缓皮肤衰老,梅干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关注,通过规范化种植(GAP)提高产量和质量,以及加工副产物(如果核、果肉渣)的综合利用,如提取果胶、有机酸等,提升了药材的经济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梅干子与乌梅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何区别?
A1:梅干子是乌梅的习称,二者为同一种药材,乌梅是《中国药典》标准名称,而“梅干子”多源于民间俗称,因炮制后果实干皱、色黑得名,在药用上,二者无本质区别,均指蔷薇科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但需注意商品中可能存在未成熟的“青梅”或伪品(如杏、李的加工品),可通过性状(乌梅果核表面有众多凹点,伪品较平滑)和味(乌梅极酸,伪品酸味较淡)鉴别。
Q2:梅干子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2:梅干子虽为常用中药,但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其酸涩之性久服可能耗伤胃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不适,健康人群短期用于生津止渴(如夏季泡水)一般安全,但需控制用量(每日不超过10g);若用于治疗久咳、久泻等慢性疾病,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通常疗程不超过1个月,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糖尿病患者慎用(部分加工品可能添加糖分),儿童、老人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应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