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干燥藤茎或根,又名地锦、爬墙虎,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常攀援于墙壁、岩石或树木上,其性平,味辛、甘,归肝、心经,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草药,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消肿解毒等多种功效,在中医临床及民间验方中均有广泛应用。
祛风通络,缓解痹痛
爬山虎性辛行散,能祛除风邪,舒筋活络,对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效果显著,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经络,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关节酸痛、麻木沉重,爬山虎能通经络、利关节,常与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配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属风寒湿痹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爬山虎中含有的黄酮类、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免疫系统有关。
活血止痛,消散瘀肿
爬山虎味辛能行,味甘能缓,既可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对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胸痹心痛等症有良好疗效,跌打损伤多因外力致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爬山虎能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肿,常配伍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等,内服或外用均可,若为外伤肿痛,可将新鲜爬山虎捣烂外敷,或研末用酒调敷,能快速消肿止痛,对于心血瘀阻引起的胸痹心痛,表现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爬山虎可配伍丹参、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症状。
消肿解毒,疗疮止痒
爬山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可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湿疹、皮炎等热毒或湿热所致病症,热毒壅盛肌肤,可致红肿热痛,爬山虎内服可清热解毒,外用能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炎症消退,如治疗乳痈(乳腺炎),可用爬山虎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煎服,并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对于湿疹、皮肤瘙痒,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涂,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现代研究发现,爬山虎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抗菌作用为其治疗皮肤感染和炎症提供了科学依据。
止血生肌,敛疮收口
爬山虎还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可用于外伤出血、溃疡不愈等症,外伤出血者,可将爬山虎叶研末撒于伤口,或用藤茎煎液外洗,能收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对于疮疡溃烂、久不收口,常配伍白及、象皮等研末外敷,以生肌敛疮,加速组织修复,其止血机制可能与所含的鞣质成分有关,鞣质能与创面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出血并抑制细菌生长。
现代药理研究成分与作用
为进一步明确爬山虎的物质基础,现代学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有机酸(如阿魏酸)、白藜芦醇、甾体化合物及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共同发挥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镇痛作用;白藜芦醇可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并有抗肿瘤潜力;有机酸类成分能抗菌消炎、促进消化挥发油则有解热、平喘作用,具体成分与作用如下表:
主要成分 | 作用靶点/功效 |
---|---|
黄酮类(槲皮素) | 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 |
白藜芦醇 | 调节脂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有机酸(阿魏酸) | 解热镇痛,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改善微循环 |
鞣质 | 收敛止血,保护创面,抑制病原微生物 |
注意事项
爬山虎虽功效广泛,但使用时需注意: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阴虚火旺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耗伤阴液;外用时需观察皮肤反应,过敏者立即停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相关问答FAQs
Q1:爬山虎有毒吗?使用时有什么禁忌?
A:爬山虎性平,常规剂量使用毒性较低,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禁忌人群包括孕妇(活血作用易致流产)、月经期女性(可能增加经量)、阴虚火旺者(症状如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服用后可能加重),对爬山虎过敏者禁用,外敷时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清洗并停用。
Q2:爬山虎可以外用治疗跌打损伤吗?具体怎么用?
A:可以,爬山虎外用是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方法,尤其适用于急性期瘀血肿痛,具体用法有两种:一是取新鲜爬山虎藤茎或叶适量,洗净捣烂成泥状,加少许白酒调匀,敷于患处(注意避开破损皮肤),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用3-5天可消肿止痛;二是将干燥爬山虎藤茎100g煎水,取药液冷却后用毛巾浸湿外敷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肿,若损伤严重,出现骨折或大出血,需及时就医,不可单纯依赖外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