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则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倦怠、水肿等症状,此时需借助健脾药材调理,健脾药材种类繁多,功效各有侧重,以下从补气、利水、温中、消食、养阴等角度,详细介绍常用健脾药材及其应用。
补气健脾药
此类药材性味多甘温,能补益脾气,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食少、便溏、乏力、气短等症状。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用法 |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脾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表虚自汗 | 9-30g,煎服 |
党参 | 甘,平,归脾、肺经 | 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 脾肺气虚、食少倦怠、气血两虚、面色萎黄 | 9-30g,煎服 |
白术 | 甘、苦,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水肿、胎动不安 | 6-12g,煎服 |
甘草 | 甘,平,归心、肺、脾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 脾胃虚弱、乏力食少、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调和诸药 | 3-10g,煎服 |
利水渗湿健脾药
此类药材能促进水湿代谢,通过利水渗湿间接健脾,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腹胀、泄泻、水肿、带下等症状。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用法 |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脾虚湿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痰饮眩悸、心脾两虚、心悸失眠 | 9-15g,煎服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 脾虚湿盛、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风湿痹痛、肺痈、肠痈 | 9-30g,煎服 |
泽泻 |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 利水渗湿,泄热 | 脾虚湿停、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浊、湿热黄疸 | 6-9g,煎服 |
温中健脾药
此类药材性味多辛温,能温中散寒、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等症状。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用法 |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咳喘 | 3-9g,煎服 |
砂仁 | 辛,温,归脾、胃、肾经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 脾胃气滞、湿阻中焦、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虚寒泄泻、妊娠胎动不安 | 3-6g,后下 |
白豆蔻 | 辛,温,归肺、脾、胃经 |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 湿阻中焦、脘腹胀闷、胃寒呕吐、食欲不振 | 3-6g,后下 |
消食健脾药
此类药材能促进消化,消食化积,兼有健脾作用,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尤宜于脾虚食积者。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用法 |
---|---|---|---|---|
山楂 |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 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痛经、产后瘀阻、高脂血症 | 9-12g,煎服 |
麦芽 | 甘,平,归脾、胃经 |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 食积不化、脘腹胀满、脾虚食少、乳房胀痛、断乳 | 10-15g,炒用增强消食 |
神曲 | 甘、辛,温,归脾、胃经 | 消食和胃,健脾止泻 | 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 | 6-12g,煎服 |
养阴健脾药
此类药材性味多甘平,能健脾益气兼养阴,适用于脾阴不足所致的口干、食少、便溏、乏力等症状,适用于脾虚兼阴虚者。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用法 |
---|---|---|---|---|
山药 | 甘,平,归脾、肺、肾经 |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 脾胃虚弱、食少倦怠、脾虚食少、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 | 15-30g,炒用增强健脾 |
莲子 |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 脾虚泄泻、食欲不振、肾虚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 6-15g,去心用 |
白扁豆 | 甘,微温,归脾、胃经 |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 脾虚湿盛、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 9-15g,炒用增强健脾 |
相关问答FAQs
Q1:脾虚可以自己随便用健脾药材吗?
A:不建议自行随意使用,脾虚有气虚、阳虚、阴虚、湿困等不同类型,需辨证用药,气虚宜用黄芪、党参;阳虚需干姜、砂仁;阴虚则选山药、莲子;湿盛当用茯苓、薏苡仁,若辨证不当,可能加重病情(如阴虚者用温燥的干姜,易伤阴津),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药材。
Q2:健脾药材能长期吃吗?
A:需根据药材性质和体质决定,部分健脾药(如山药、莲子药性平和)可较久服用,但需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及时调整药方;部分药(如黄芪、干姜偏温燥)长期服用可能耗伤阴津或助热,出现口干、便秘等不适,长期服用健脾药需定期复诊,监测体质变化,避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