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毒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湿气停滞日久与热、痰、瘀等互结,形成以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皮肤黏腻、局部肿胀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状态。“毒”则指体内代谢废物、病理产物及外邪侵袭所致的邪气,二者常相互勾结,成为多种疾病的根源,祛湿排毒需从调理脾胃、通利水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入手,中草药以其“药食同源”的特性,在祛湿排毒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以下为常用中草药的详细介绍。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湿从小便而去
此类药物味多甘淡或苦,性寒或平,能促进水液代谢,使湿邪从小便排出,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湿温等证。
-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适用症状:小便不利、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0-15g;或入丸散,可煮粥(如茯苓山药粥)、打粉冲服。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者不宜。 -
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适用症状:水肿、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0-30g;炒制后减寒性,更宜健脾,可煮粥(薏米红豆粥)、打粉做糕点。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津亏便秘者不宜。 -
泽泻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主要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适用症状: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痰饮、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6-12g。
注意事项:肾虚精滑者不宜。
清热燥湿药:苦寒燥湿,清解湿热
此类药物味苦性寒,能清热又能燥湿,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湿疹等证。
-
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适用症状: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3-10g;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 -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适用症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
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排毒消肿
此类药物味多苦寒,能清热毒、解热结,适用于热毒炽盛所致的痈肿疮疡、咽喉肿痛、热毒血痢、湿疹等证,兼具祛湿排毒之效。
-
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适用症状: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0-30g;或泡茶、熬膏,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
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适用症状: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阳虚外寒者不宜。
健脾祛湿药:健脾运湿,杜绝生湿之源
脾主运化,为生湿之源,此类药物能健脾益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使湿邪自消,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腹胀、泄泻、水肿等证。
-
陈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主要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适用症状: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3-10g;或泡茶、入膳(如陈皮炖鸭)。
注意事项:气虚燥咳、吐血者不宜。 -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主要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适用症状: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6-12g;炒用增强健脾止泻之力。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者不宜。
活血排毒药:行血祛瘀,湿瘀并治
湿邪易致血瘀,瘀血内停又加重湿浊,此类药物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湿毒随气血运行排出,适用于湿瘀互结所致的癥瘕、痛经、闭经、肌肤甲错等证。
-
决明子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主要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降脂排毒。
适用症状: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0-15g;炒后打粉冲服,更宜通便。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不宜。 -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主要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适用症状: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0-15g;或泡茶、入膳(如山楂粥)。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常用祛湿排毒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脾虚泄泻、心悸 | 10-15g,煎汤 | 虚寒精滑者不宜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水肿、脚气、湿疹、脾虚泄泻 | 10-30g,煮粥 | 孕妇慎用 |
黄柏 | 苦寒,归肾膀胱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泻痢、黄疸、疮疡肿毒 | 3-10g,煎汤 | 脾胃虚寒者不宜 |
金银花 | 甘寒,归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痈肿疔疮、热毒血痢、风热感冒 | 10-30g,泡茶 |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
陈皮 | 辛苦温,归脾肺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 3-10g,泡茶 | 气虚燥咳者不宜 |
相关问答FAQs
祛湿排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祛湿排毒药多性味苦寒(如黄柏、黄芩)或利水(如泽泻、薏苡仁),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等“苦寒伤阳”“过利伤阴”之弊,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辨证:湿热体质者可在医师指导下短期(2-4周)使用,配合健脾药(如茯苓、白术)顾护脾胃;脾虚湿盛者应以健脾祛湿为主,而非单纯清热排毒,服用期间需饮食清淡,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若出现不适(如胃痛、便溏)应立即停药并咨询中医。
孕妇可以用祛湿排毒的中草药吗?哪些要慎用?
孕妇需谨慎使用,部分祛湿排毒药可能影响胎儿,禁用药物:薏苡仁(性寒,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泽泻(利水伤胎,易致胎动不安)、大黄(攻下排毒,耗气伤血)、附子(大热有毒,助火动胎)等,慎用药物:金银花、蒲公英(性寒,虽少量清热解毒可用,但过量易伤胎元)、黄柏(苦燥伤阴,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相对安全的药物:陈皮(理气健脾,少量泡茶可缓解妊娠腹胀)、白术(健脾安胎,常配伍用于脾虚胎动不安),孕妇用药务必在中医辨证后,根据“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权衡利弊使用,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