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2017年其药材市场在全国中药材流通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甘肃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等道地药材以品质优良、产量稳定闻名,201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20万吨,其中当归、黄芪、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50%和40%,形成了“中国当归看岷县,中国黄芪看陇西,中国党参看渭源”的产业格局。
在市场交易方面,2017年甘肃已建成以陇西文峰市场、首阳市场为中心,涵盖岷县、渭源、民乐等地的多个专业药材市场,其中陇西文峰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及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市场交易模式以现货批发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部分市场开始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如陇西县推出的“药都网”电商平台,2017年线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传统交易仍占主导,存在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等问题,导致农户与终端市场价格差异较大。
从价格走势看,2017年甘肃药材市场整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受气候影响,春季部分产区干旱导致当归、党参等品种产量小幅下降,价格同比上涨15%-20%;黄芪因库存充足,价格相对稳定,维持在20-30元/公斤;甘草受市场需求拉动,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大宗药材中,当归(岷县统货)全年均价约35元/公斤,黄芪(陇西条芪)约25元/公斤,党参(渭源党参)约45元/公斤,甘草(庆阳甘草)约30元/公斤,价格波动主要受供求关系、天气及政策调控影响。
政策支持方面,2017年是《中医药法》实施元年,甘肃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对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500元补贴,推动建立20个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支持陇西国家级中医药养生创新区建设,促进药材加工与旅游、康养产业融合,提升附加值,但市场仍面临标准化程度不高、深加工能力不足(80%以上为原料销售)、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升级。
2017年甘肃主要中药材品种市场概况表
品种 | 主产区 | 年产量(万吨) | 全年均价(元/公斤) | 主要销售渠道 |
---|---|---|---|---|
当归 | 岷县、宕昌 | 8 | 35 | 药企批发、市场现货、电商 |
黄芪 | 陇西、渭源 | 12 | 25 | 药企订单、出口、电商平台 |
党参 | 渭源、漳县 | 5 | 45 | 中药饮片厂、批发市场、电商 |
甘草 | 庆阳、平凉 | 3 | 30 | 药企原料、出口、药材市场 |
板蓝根 | 民乐、古浪 | 4 | 18 | 饮片加工、批发市场 |
相关问答FAQs
Q1:2017年甘肃药材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A1:2017年甘肃药材市场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标准化程度不足,部分农户种植不规范,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市场竞争力;二是深加工能力薄弱,80%以上的药材以原料形式销售,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三是流通环节多,从产地到终端需经过产地商、批发商、药企等多层中间商,推高成本且压低农户收益。
Q2:甘肃药材市场如何通过电商提升交易效率?
A2:2017年甘肃药材市场主要通过“电商平台+产地直供”模式提升效率:依托“药都网”等本土平台,整合产地货源,提供在线交易、质量检测、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农户和合作社入驻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产地溯源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信任,如岷县当归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产地直发”,价格较传统渠道提高10%-15%,且缩短了交易周期,政府推动“互联网+中药材”试点,对电商企业给予物流补贴,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